清朝在中朝边境设立“瓯脱”地带的原因分析

2020-12-07 05:56孟繁勇
兰台世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边民清廷边界

摘 要 康熙年间,清廷应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了“瓯脱”地带,并极力使其成为“无人地带”,其目的是避免两国边民往来,滋生事端。清廷之所以实行这一让步极大的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中朝之间有特殊的宗藩关系;二,中朝之间有密切的军事互助关系;三,清朝对朝鲜实行特殊的优待政策。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影响了“瓯脱”地带的开发进程,而且还给晚清时期朝鲜边民大量涌入这一地区以可乘之机,并给朝鲜挑起中朝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 中朝边境 “瓯脱”地带 宗藩关系 军事互助 特殊优待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20-08-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盛京将军与东北边疆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BZS103)。

★作者简介:孟繁勇,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清史、满族史和东北地方史。

Abstrac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the Qing government, at the request of Korea, set up the "Ou Tuo "zone on the Chinese side of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nd tried to make it "no-man's land". The purpose was to avoid the border people's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subsequent troubles. 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the Qing government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 First, there was special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Second, China and Korea had close military mutual aid relations. Third,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a special preferential policy to Korea.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olicy not on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 Tuo "zone, but also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the Korean border people to flood into this area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laid a hidden danger for Korea to stir up the border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Keyword China-Korea border; "Ou Tuo" zon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 military mutual aid; special preferential treatment

從康熙朝开始,清廷应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了“瓯脱”地带,并极力使其成为“无人地带”,这一政策看似令人难以理解。依照常理,在边境地区应该设置行政机构,移民实边,部署重兵防守才对,就算是为了避免两国边民往来滋生事端,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包括在边境地区加强巡查和警戒等,而清廷为何能应朝鲜的请求,采取在本国境内设立“瓯脱”地带这一让步极大的政策,其原因何在?笔者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清朝应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境设立“瓯脱”地带

朝鲜历代王朝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藩属国,至清代依然如此。皇太极时期,后金(清)两次出兵朝鲜,使两国结为“君臣之盟”,朝鲜向清朝称臣,并正式成为清朝的第一个藩属国。

历史上,中朝边界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变化历程。至明代,中朝两国始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至清代,依然如此。鸭绿江、图们江两江的中下游地段,河宽水深,界限自明。但两江的上游尤其是两江连接陆地的江源地段,却从未正式划定国界,这就为朝鲜边民非法越境埋下了隐患。清初直至康熙年间,朝鲜边民屡屡越境进入中国境内伐木采参,并多次发生朝鲜边民行凶杀人等恶性案件。康熙四十九年(1710),又发生朝鲜边民越境杀害中国百姓事件,中朝双方共同派官员到凤凰城参加会审。当时参与会审的朝鲜官员郑栻得知案犯杀人的缘由是其与结幕鸭绿江畔的中国人冒禁潜商,后因负债被逼,于是铤而走险,行凶杀人。于是,郑栻向朝鲜国王高宗提出建议:“彼人(中国人)采猎者必沿江结幕,与我民相近,往来无常,或多赍参皮,潜换盐粮,故无知边氓见利忘死。今若移咨彼国(中国),使清人不得结幕于沿江近处,我民亦令撤移稍远处,则可无犯越之患。”[1]卷50上,肃宗三十七年三月壬寅

郑栻的建议即是在中朝边界的两侧设立无人地带,以防边民互相往来,滋生事端。朝鲜将此建议移咨清廷,清朝从太宗皇太极时期即开始在鸭绿江流域实行封禁政策[2],所以同意了朝鲜的这一请求,于是在鸭绿江北岸仍维持封禁政策。但朝鲜却并未把中朝边界本国一侧变为无人地带。

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廷开始在珲春派驻八旗官兵。为了安置这些官兵的家属,珲春协领准备在距图们江二里的地方修筑窝棚,开垦田地。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库尔喀齐(瓦尔喀)人也在图们江附近居住垦荒。朝鲜为此与清廷交涉,要求禁止中国军民在边境附近居住开荒。清廷答应了朝鲜的要求,将中国军民迁移至离江较远处,并严禁国人在沿江近处盖房垦地,如有违者,官处参处,兵民治罪。于是,清廷在图们江北岸也设立了“瓯脱”地带。至此,清廷在鸭绿江、图们江北岸都设立了“瓯脱”地带[3]207、208,即把这一区域变成了“无人地带”。尤须指出的是,在“瓯脱”地带内,不仅普通百姓被禁止入内,就连东北地方官员安排八旗官兵家属垦荒居住也都被禁止,可见禁绝措施之彻底。

清朝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即鸭绿江、图们江北岸地区设立了“瓯脱”地带,但朝鲜却并未在中朝边界本国一侧设立“瓯脱”地带。而设立“瓯脱”地带,本应是双方在边界两侧同时设立,朝鲜最初也是如此建议,但最后却只是清朝设立了“瓯脱”地带,因此,清朝实施的“瓯脱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瓯脱政策”。

朝鲜发现中国百姓在“瓯脱”地带内垦荒居住,就会移咨清廷,清廷就会下令东北地方官员查办。例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朝鮮国王移咨清朝方面,称发现中国百姓潜赴边外盖房垦地,宣宗遂令盛京将军禧恩严厉惩办。[4]卷375,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丙子。禧恩查办后奏报:“在榆树林子卡伦所属及帽尔山卡伦所属界内查出窝棚二十八处,草房九十余间,私垦田地三千三百余亩,当经分别焚烧平毁,并将人犯唐仁等拿获。询据该国官员人等指称,原报实系此地,别无遗漏。”[4]卷381,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乙丑道光二十六年(1846),朝鲜又移咨盛京将军等清朝官员,称内地与朝鲜交界之处,近日又有民人私越边界,垦田构舍[4]卷432,道光二十六年七月辛卯。宣宗令盛京将军奕湘派员搜查。奕湘查办后奏称:“拿获各犯分别惩办,并经朝鲜差官眼同委员,平毁田舍完结。”[4]卷439,道光二十七年二月辛亥

清廷有时也派兵在“瓯脱”地带主动进行巡查。例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宣宗传谕吉林将军经额布:“宁古塔所属珲春地界,与朝鲜接壤,仅一土门江之隔,亦难保无奸民前往结屋垦地之事。著该将军派员确查,如有潜赴土门江一带结屋垦地之人,即行拿获究办,并将房地平毁,不准留寸椽尺地,以净根株。”[4]卷375,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壬辰

清廷不仅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置“瓯脱”地带,而且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布防也较为空虚,这也与朝鲜有关。东北地方官员有加强边防的举措,朝鲜也予以干涉。一个典型的事例是,雍正九年(1731)和乾隆十年(1745),先后有两任盛京将军都建议在鸭绿江中的一个小岛莽牛哨派驻士兵,巡查鸭绿江,都因朝鲜的反对而未能得以实施。

二、清朝设立“瓯脱”地带的原因分析

清廷之所以应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瓯脱”地带,目的是为了防止中朝两国边民接触,从而滋生事端。然而,这一政策却是只有清朝实施,而朝鲜不实施的片面“瓯脱政策”,甚至连东北地方官员加强中朝边界边防的措施也因朝鲜的反对而未能实施。并且清廷还对在“瓯脱”地带内居住垦荒的中国百姓进行严厉惩处。清廷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瓯脱”地带,实则是对朝鲜的极大让步,而清廷为何如此行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中朝之间有特殊的宗藩关系。朝鲜历代王朝长期为中国王朝的藩属国。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朝鲜向清朝称臣,成为清朝第一个藩属国。清朝对包括朝鲜在内的藩属国都是比较优待的。中国的传统思想主张“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礼记·中庸》即提出“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的思想,《论语·季氏》也提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主张。因此,“厚往薄来”“抚藩字小”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处理与藩属国关系的基本思想。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但也完全继承了汉族中原王朝的传统思想,对藩属国注重施以怀柔之策,对朝鲜也是如此。例如,顺治元年(1644)五月,清军进入北京,当年十一月,摄政王多尔衮决定将朝鲜昭显世子以及其他一批人质释放回国,并表示“今则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5]卷45,仁祖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明确表达了与朝鲜“彼此一以诚信相孚”的意愿和诚意。顺治二年(1645),世祖曾谕朝鲜国王李倧,也明确表示:“今中外一统,四海为家,各国人民,皆朕赤子,务令得所,以广同仁。”[6]卷21,顺治二年十一月己酉

在宗藩体制下,清代以前的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往往以“天朝上国”的“天下共主”自居,沉浸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优越感中,有时对中国本土与藩属国的领土未能区别对待,领土观念淡薄,在处理与朝鲜相关的边界和领土问题时,有时轻易作出让步,从而造成领土的丧失。清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先后多次放弃在朝鲜半岛的领土,例如,唐玄宗“敕赐浿江(今朝鲜大同江)以南地”与新罗[3]91;辽圣宗“诏取女直鸭绿江东数百里地”赐予高丽[7]143;金太宗将鸭绿江下游南岸的保州赐予高丽;元世祖“诏罢东宁路”,将东宁路后撤,寄治于辽阳府,原来的东宁路辖地归高丽[3]125;明成祖将朝鲜半岛东北部十处女真之地让与朝鲜。明成祖甚至说:“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8]卷35,太宗十八年五月癸丑。这句话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一些统治者以“天下共主”自居、盲目自大的心态。而清朝一些统治者包括圣祖在内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种心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中国作为堂堂的宗主国,在领土问题上却经常向藩属国作出让步。因此,在中朝两国特殊的宗藩关系背景下,对领土和边界的观念以及重视程度并不像近现代国与国之间那样对领土边界高度重视,寸土必争。

而且清朝统治者对藩属国又注重施以怀柔之策,在中朝边境设立“瓯脱”地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乾隆年间任凤凰城城守尉的博明希哲曾指出凤凰城边外直至鸭绿江中朝边界“皆弃同瓯脱,盖恐边民扰害属国,乃朝廷柔远之仁”[9]274。“乃朝廷柔远之仁”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宗藩体制下清朝在中朝边境设立“瓯脱地带”的原因。所以在康熙年间,清廷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瓯脱”地带,在今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但在宗藩关系的特殊背景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2.中朝之间有密切的军事互助关系。在宗藩体制下,清朝与朝鲜还有军事互助的密切关系。虽然在宗藩体制下,清朝与藩属国都有军事互助的关系,但由于朝鲜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清朝与朝鲜军事互助的程度远较清朝与其他藩属国之间密切。在军事上互助,这也是双方都竭力维护宗藩体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清廷之所以应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瓯脱”地带,也与宗藩体制下的边防政策有关。清朝统治阶层一直有“守在四夷”的主张,即认为清朝的国防线应该是四周的藩属国,而不是本土的国境线,即认为藩属国是中国周边的国防屏障。光绪七年(1881),翰林院侍讲学士周德润阐述了“守在四夷”的具体内容,即“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10]卷2,102(应当指出,蒙古是藩部,是中国本土的一部分。而朝鲜、越南和琉球是藩属国,所以作为中国国防屏障的“四夷”实际上只有朝鲜、越南和琉球这三个国家)。朝鲜不仅被视为中国的国防屏障,而且还有出兵协助中国王朝作战的义务。在明末,明朝派兵征讨后金政权,挑起萨尔浒大战时,朝鲜当时还是明朝的藩属国,就曾应明朝要求,派姜弘立率军一万三千人,协助明军作战。

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之后,太宗曾多次调动朝鲜军队协助作战,如攻打锦州松山、进攻明军驻守的椴岛,以及征讨叛逃的瓦尔喀人,都调动了朝鲜军队[11]67。清入关后,在顺治朝抗击沙俄的战争中,清朝也曾两次调动朝鲜鸟枪兵参战。

而朝鲜作为藩属国,军事力量较弱,还面临日本的威胁,也急需中国的保护。而中国作为宗主国,对朝鲜也有保护的职责,而且也是竭尽全力保护朝鲜这个藩属国。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曾两次派兵进攻朝鲜,明朝两次出兵援朝抗倭,付出了重大代价,终于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之后,在探知日本有侵朝的动向时,都及时向清廷通报,以寻求清朝的保护。而清廷得到消息,都向朝鲜承诺履行保护职责。例如,顺治六年(1649),朝鲜国王仁祖向清朝使臣求助:“倭情日渐可疑,至于今年而尤甚,脱有不测,敝邦将无以抵当,日夜唯望上国之来援耳。”清朝使臣表示:“以皇帝之灵,摄政王已定天下,若闻倭兵之犯境,来救之举,岂敢少缓。”清使的这番表态,使仁祖感到宽慰,并表示“今闻此言,深用豁然。”[5]卷50,仁祖二十七年正月己卯

到了晚清时期,虽然此时清朝的国势已经衰弱,但仍然对朝鲜恪尽保护之责。光绪八年(1882)和光绪十年(1884),朝鲜先后发生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朝鲜都向清朝求援,清廷都应朝鲜的请求出兵,平息了两次事变,使朝鲜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可见,清朝对朝鲜是竭力履行宗主国对藩属国的职责。

正是因为在宗藩体制下,清朝与朝鲜存在一种非常密切的军事互助关系,所以清廷在中朝边境关注的重点并不是防御朝鲜入侵,而仅仅是防止朝鲜边民非法越境,滋生事端。因此,清廷能應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瓯脱”地带,并且这一地带边防也较为空虚,也就不足为奇了。

3.清朝对朝鲜实行特殊的优待政策。由于中国“怀柔远人”的传统思想,以及使朝鲜成为东北地区国防屏障的现实目的,加之中朝双方还有军事互助的密切关系,因此,清朝对朝鲜格外优待。有一个典型事例颇能说明问题,康熙三十六年(1697),朝鲜发生饥荒,朝鲜国王李焞恳请清朝“于中江地方贸易米粮”。礼部商议后,认为“应不准行”。圣祖却颁旨允准:“朕抚驭天下,内外视同一体,并无区别。朝鲜国王,世守东藩,尽职奉贡,克效敬慎,今闻连岁荒歉,百姓艰食,朕心深为悯恻。彼既请粜以救凶荒,见今盛京积贮甚多,著照该国王所请,于中江地方,令其贸易。”[12]卷186,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戊戌圣祖的这份谕旨颇能说明问题,“朕抚驭天下,内外视同一体,并无区别”,说明圣祖认为朝鲜作为藩属国,已经向清朝称臣,所以对朝鲜应与清朝直辖区域一体看待,一视同仁,一体施恩。“朝鲜国王,世守东藩,尽职奉贡,克效敬慎”,显然圣祖认为朝鲜国王守卫清朝东北部的国防屏障,而且按时纳贡,尽职尽责,所以圣祖才觉得赈济朝鲜粮荒是义不容辞、理所应当之事。在次年正月,圣祖又传谕大学士等“运往朝鲜国米石,著侍郎陶岱,共运致三万石,以一万石赏赉朝鲜国,以二万石平粜”[12]卷187,康熙三十七年正月辛丑。由此可知,圣祖不仅是调运两万石粮食平价卖给朝鲜,同时又拿出一万石粮食直接赏赐给朝鲜,用以赈灾,对朝鲜可谓是体恤备至!圣祖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海运赈济朝鲜记》,并指出此次赈济朝鲜粮荒“非独一时救灾拯患,实所以普泽藩封而光昭先德也”[12]卷189,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壬午,表明此次帮助朝鲜不是清廷的一时之举,而是体现了清廷始终坚持的安抚体恤藩属国的“抚藩字小”思想。

清廷对朝鲜的优待,在藩属国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例如,清廷对各藩属国的朝贡人数都有严格的限定,唯有朝鲜与苏禄的“从人无定额”。各国贡使在北京获得赏赐后,在会同馆开市贸易,或三日,或五日,唯有朝鲜、琉球不拘限期[13]卷39。在觐见时,朝鲜贡使也是位居各国贡使之首[11]20。在清代的官方文献中,排列藩属国的顺序时,朝鲜都位列第一位。而且在乾隆朝以后,清廷对朝鲜几乎是有求必应,正如朝鲜官员洪乐幸等人所说:“皇帝于我国所请,事事必施,诚多幸矣。”[14]卷31,正祖十四年九月丙午宣宗即位之初,也曾指出:“朝鲜国久列藩封,最为恭顺。天朝厚往薄来,每曲加体恤。”[4]卷3,嘉庆二十五年八月己酉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建立之后,清朝对朝鲜一直都是格外优待,有时甚至是作出极大让步,以尽量体现宗主国“抚藩字小”的诚意,这也是清廷能应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境设立“瓯脱”地带的原因之一。

主要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清朝同意了朝鲜的请求,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了“瓯脱”地带。实行这一政策是为了防止两国边民往来,滋生事端。但令清廷始料未及的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朝鲜边民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境内。后来,为了使进入中国的朝鲜边民免遭清廷驱逐,朝鲜官员提出土门、豆满为两江的观点,从而挑起了中朝边界争端。从此,中朝双方就边界争端开始了漫长、曲折的交涉历程。清廷设立“瓯脱”地带的初衷本是为了避免滋生事端,孰料却在晚清时期引来了很大的争端。

从历史的大视野审视,清朝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瓯脱”地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两国边民产生纠纷,但从长远看,不仅影响了“瓯脱”地带的开发进程,而且还给晚清时期朝鲜边民大量涌入这一地区以可乘之机,并且给朝鲜挑起中朝边界争端埋下了隐患,可以说是清廷的一大失误。清朝作为宗主国,对朝鲜在内的藩属国,实行的是“道德外交”,即注重怀柔远人,安抚“四夷”,这固然体现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道德风范,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清廷有时过分讲求“怀柔”和“安抚”,却没有把握好尺度,没有守住应有的底线和原则,从而导致“失之于宽”,清廷在中朝边界中国一侧区域设立“瓯脱”地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无论有多好,一旦涉及国家的根本利益都不能做无原则的让步,对外政策必须为维护国家利益服务!历史的经验教训永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朝肃宗实录[M].    [2]张杰.清代鸭绿江流域的封禁与开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4).

[3]杨昭全,孙玉梅. 中朝边界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清宣宗实录[M].    [5]李朝仁祖实录[M].

[6]清世祖实录[M].    [7]脱脱等撰.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李朝太宗实录[M].

[9]博明希哲.凤城琐录[Z].辽海丛书(第一册)[M].沈阳:辽沈书社,1985.

[10]军机处原档编印.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M].出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五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1]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12]清圣祖实录[M].    [13]大清会典(光绪朝)[M].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14]李朝正祖实录[M].

猜你喜欢
边民清廷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有边界和无边界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OF MALLS AND MUSEUMS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人蚁边界防护网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边民互市 兴边富民
边民互市 兴边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