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金翠
摘 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因此,人的认识由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发展成为抽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实际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切记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成功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对知识的学习中来,要给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使学生有表现和发挥的机会,掌握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主动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再获取新的参与机会,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原则和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的改革正在不断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普遍得到了改观,教师已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并认识到了“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因此,人的认识由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发展成为抽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实际上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切记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成功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对知识的学习中来,要给所有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使学生有表现和发挥的机会,掌握主动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主动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再获取新的参与机会,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原则和理念。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参与,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呢?
一、让学生实施操作
相关研究表明:活动才是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对于儿童来说,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一座桥梁,是儿童认识发展的直接源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直观的操作,让学生参与到活动来,实施操作的过程。
例如:在教授“圆的周长”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圆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采用把不同大小的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让学生亲自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让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圆的周长是这个圆的直径的3倍多这一规律。当学生知道这个规律就是圆周率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与乐趣所在。就是这样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课堂的氛围由过去的教师当“演员”、学生是“观众”的情况,变成了让教师当“导演”,而学生进行实际“表演”和参与的氛围,真正地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让学生发现问题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的观点。因此,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善于引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主动探寻新的知识,在自动寻求的过程中发现科学原理,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热爱参与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力。
例如:在教授“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并给每组学生提供水槽、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具各一个,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测量,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的特点,得出它们是等底等高的结论。然后,再让学生将圆锥盛满水,将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观测要经过几次,才能将圆柱倒满;再用圆柱盛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锥中,观察需要几次才把水倒空。经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都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还能让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加强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能力。
三、让学生展开思考
学生在发现问题时会产生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针对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教授“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这节课时,在进行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道问题:“一本书共240页,小丽第一天看了全书的,第二天看了全书的,______?”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进行解答。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会提出:“第一天看了多少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等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经过思考掌握知识,主动地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独立思考方面遇到困难,教师一定不要采取“端现成的饭给学生吃”的方式,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要对问题进行设计,让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考性的指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
四、让学生参与讨论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教材的重点内容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做到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互相交流学习,充分地活跃课堂气氛,发动学生的集体智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时,当得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的结论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里的‘只字可以去掉吗?”“‘四边形不要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只字去掉,变成了‘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们不是梯形。”或者说:“如果把‘四边形去掉就变成了‘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做梯形,而五边形和六边形等等也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情况,但五边形和六边形不是梯形吗。”经过这样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梯形概念里的“只”字和“四边形”都不能去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且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对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大纲和教材和研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切实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具备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绪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J]. 教育艺术,2013.
[2] 陈新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探析[J]. 小学教学参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