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情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确立了童话作为第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等形式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讴歌世间至善至美,兼具教育和审美价值。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大幅增加童话篇幅,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初期。因此,童话审美教学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凡意义。关键在于教师挖掘童话的审美因素,借童话教学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现就借统编教材发现童话的美,并思考和探讨如何将这种美通过教学传递到学生心中浅谈如下观点。
一、精研文本,探寻童话之美
统编教材第一学段选用童话约29篇,占选文总数的34.1%;第二学段选用童话约14篇,占选文总数的25%。
注: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简称“统编一上”
再看第二、三阶段的美学风格,采用“变异、夸张、错位、翻转”等手法,语文要素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活用教材,在童话写作中要尊重习作教学体系,尊重教材的梯度发展。
(一)童话形象美——童话形象
童话形象分为三类:常人体、拟人体、超人体童话形象。纵观一、二学段近40篇童话,广含中外且基本为拟人体童话,赋予了大自然一切具有“人”的特征与情感,充盈着人类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正如学生。讴歌“真、善、美”的同时营造了暖人心的童真境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方向,这正是文本呈现的人性的光辉。
比如,统编二上《寒号鸟》懂得未雨绸缪的喜鹊和二下《青蛙卖泥塘》善于接受建议的青蛙,都传达了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二上《我要的是葫芦》不深思熟虑的种葫芦人和二下《蜘蛛开店》做决定草率的蜘蛛,又警醒要联系看问题。童话拟人化形象贴近儿童现实生活,贴近儿童天真语言,贴近儿童精神世界。
(二)童话语言美——结构特点
童话结构分为三类:单线型、对比型、反复型。反复是最基本的结构特征。
1.句子简短,节奏明快
比如,统编一下《乌鸦喝水》“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简单明了介绍“水少、瓶小”;二下《青蛙卖泥塘》“青蛙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几个动宾短语清楚说明青蛙为泥塘忙碌的情景。
2.词语重叠,结构重复
比如,统编一下《荷叶圆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重叠式词语凸显荷叶的形状和颜色,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再比如《树和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三句独立成段,句式相同,很有特点。
3.形象拟人,表达独特
比如,统编二下《大象的耳朵》“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比喻句将大象耳朵比作扇子,符合儿童想象性思维;统编一下《树和喜鹊》“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友好交往。
(三)童话人文美——本质精神
童话是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其本质正是对世界至善至美的期待。统编三上《那一定会很好》传递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细细品读童话文本,大人也都能够在充满温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爱,更何况是儿童?也正是这样的人文关怀,能使儿童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审美情趣。
二、赏析文本,聚焦童话之美
(一)巧借“小帮手”——提示
初读童话往往要求低段学生对情节简练概括,把长文读“短”读“精”。这就要求教师巧借“小帮手”——提示,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插图、关键词等,对文本进行“瘦身”。
(二)巧借“小脑袋”——生活经验
童话源于生活,与实际生活存在众多联结点,故要充分调动学生本体体验,让真实生活作铺垫,让故事具有画面感,有了角色代入感,进而输出言语的表达。
(三)巧借“小工具”——对比、朗读
童话如一朵绽放的花,但童话之美必须通过传递才能留于学生心底。而构成心灵桥梁的正是教与学。
在童话教学中,大体是“整体感知——深入品读——情感深化——小镜头仿写或结局改编”。
1.重视对比作用,凸显美
(1)形象间对比。童话常运用对比手法塑造形象、凸显品质。(2)作品间对比。统编教材中又常出现同一主题或作者的童话作品,教学同类作品时需引导横、纵向对比。比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再次认识作者,从同一作者的童话表现的主题、故事情节、主人公、语言特色等方面表达所想,感受安徒生童话创作的艺术美,逐步提高学生鉴赏童话的水平,让其由文本走向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2.重视朗读指导,品味美
童话作为抒情性较强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音乐美感,多形式充分朗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以读促悟,品味情节美,有利于审美功能的发挥。多形式朗读对陶冶情操冶、感染心灵往往比直述或讲解更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因而教师更应注重范读和指导朗读的价值:(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尽量不读错、不漏字、不添字,在适当处停顿,直到读通读顺;(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是一篇童话的灵魂,要感知塑造的形象的不同情绪、情感都必须通过语气、语调等表现出来;(3)多形式朗读,默读、和大人一起读、分角色读。比如,统编二上《寒号鸟》,学生欢喜分角色朗读并“演绎”感知“寒号鸟的不在乎语气和惨淡呼号”。
3.重视引导深思,探究美
童话作品兼具人文素养和审美价值,而深层次内涵的挖掘离不开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比如,统编三上的科学童話《在牛肚子里旅行》,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是贯穿全文的脉络,逐层引导让学生很快知晓沉着的青头是关键形象,进而发现青头的语言、动作等具有强大的力量,这正是友谊和鼓励的力量。
三、激发想象,创造童话之美
世上最杰出的艺术无非是想象,而在所有人当中,儿童的想象力最丰富,乐于想象是孩子的天性,童话满足了他们对世间事物“真善美”的美好遐想。童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想在语言精妙处,想在情节转折处,想在手法反复处,想在故事留白处,才能使学生在童话丛林中尽情享受,获得精神的滋养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善于启发,助力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获得审美体验。
(一)基于情节说一说——善用插图,图文并茂
借助插图、表格、示意图、动画配音等形式为学生复述童话情节搭建支架。插图有着对文字进行补充说明和艺术加工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如地在文字与精美插图间转换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预测情节。比如,在统编二下《蜘蛛开店》教学中可采用表格形式复述主要情节。
(二)创意形式想一想——补白续编,想象发声
善于利用文本艺术的“空白”,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引导补白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精髓,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比如,统编二下《蜘蛛开店》“蜘蛛见到最后一位顾客时却吓得匆忙跑回网上”,结局似乎很明显,却又像是作者似乎有意不说,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续编满足儿童天性,要鼓励学生大胆对童话进行延续创作或二次创作,从不同学段横纵向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比如,三上第三单元《我来编童话》习作指导,深知新教材年段间“类结构”知识的贯彻与落实。
(三)课堂剧场演一演——角色扮演,演绎加分
童话,是最初生命力流淌出的“母歌”。童话教学的核心,不是讲述,也不是理解分析,而是让学生走进童话、融入童话、对话童话,成为童话中的一个角色。所以說,童话是适合“表演”的。读一篇童话犹看一部童话剧,演绎学法再现故事情节,也充分体现儿童爱表现的天性。
童话永恒的魅力彰显无疑,为师者,应持有一颗未泯的童心,要有儿童立场和文体意识,以儿童的阅读认知为起点,凸显童话的独特文体特征与魅力,不断优化童话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其审美情趣,激发其创造性思维,让童话之花真正绽放在学生们心中。
参考文献:
[1]杨艳清.展开想象的翅膀·让童话教学更有童话味[J].教育论坛,2020(7).
[2]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刘芝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软件·教学,2014.
[4]江旭艳.童话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4(3).
[5]邵雯轩.发现童话之美[J].新课程,2016(11).
[6]刘阳.审美视角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