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瞭望智库的实践看媒体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2020-12-07 06:10汤耀国
传媒 2020年13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融合

汤耀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传统主流媒体迎来了向媒体型智库转型的关键机遇期。相较于其他智库,媒体型智库拥有更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更专业的媒介平台,然而媒体的智库化转型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结合瞭望智库七年发展历程,剖析当前媒体型智库转型的路径、成果和困难,以期为更多处在智库化转型初期的媒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体型智库 瞭望智库 智库建设 融合

智库型媒体、媒体型智库近年已成为很多媒体转型的重要方向。与传统智库相比,媒体型智库在影响公众方面的作用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尤其是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有着内部报送方面的天然优势,对上的决策参考功能也更为突出、不可替代。然而,媒体的智库化转型知易行难。组织架构改造、产品经理思维、薪酬体系改革、技术能力升级等问题,都是摆在媒体向智库转型面前的一道道关卡。由《财经国家周刊》衍生的瞭望智库是最早一批进行媒体型智库转型的传统媒体,从2013年开始运行至今,已有七年历程。如今,瞭望智库既承担着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职能,自身也在一些行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较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

一、瞭望智库的四大板块

2013年,《财经国家周刊》开始正式向媒体型智库转型。这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自身优势能力的自然迁移。受移动互联网影响,智库这一在西方已非常成熟的业态,不再循着精英研究、闭门生产的路径前进,而是逐渐向数据库分享、在线研究协作、在线决策支持等方向转变。同时,《财经国家周刊》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智库型媒体的发展路径,包括深化“部委政策前瞻”,建设以“省部长专访”为标识的品牌栏目;注重记者向专家型人才培养,重视课题研究和专项报道;邀请专业人士就重大问题发声,搭建外部智囊团等。

正是这样的契机与条件,瞭望智库逐渐从《财经国家周刊》孵化而来,并逐渐成为独立品牌乃至瞭望周刊社所属的“财国—智库板块”主品牌。目前,瞭望智库已形成“对外+对内”“公开+闭门”双渠道、双模式并行的产品矩阵,具体包括研究、传播、品牌、数据四大板块,形成了《瞭望研报》、公开论坛、第一学习文库、智库云平台、数据舆情分析系统等拳头产品。

1.研究板块。研究板块涵盖《瞭望研报》、政府委托专题报告、大数据及AI辅助研究报告、企业定制专题研究报告细分品类。其中《瞭望研报》是服务于决策的“研究型内参”,为高层决策提供参考。其他各类研报也在细分行业和公共议题领域形成重要影响力。

2.传播板块。传播板块是基于《财经国家周刊》和瞭望智库两大传播品牌形成的新媒体矩阵。其中官方微信、微博用户合计超过600万,特别是“瞭望智库”微信公号快速崛起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智库第一公号”。无论是传统媒体发行量,还是传统智库的直接社会影响力,都难以达到这个量级。

3.品牌板块。品牌板块主要是打造瞭望智库品牌形象和圈层影响力的产品,以闭门研讨会和公开论坛为主。目前,围绕中央关切、市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已开展了近百场闭门研讨会,不仅搭建了政产研各界面对面的沟通平台,也为内部报送和对外传播积累了丰富素材。公开论坛方面也形成了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国家城市发展市长论坛、未来经济论坛等多个品牌。

4.数据板块。数据板块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形成的在线研究学习平台。其中包括第一学习文库、新华社大数据智库云平台、大数据舆情分析系统三大平台。

二、智库建设的三项经验

七年时间,瞭望智库无论从公众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及自身经营收入来看,都有了质的突破,也基本摆脱传统媒体内容与营收的天花板困境。这里面既有上级主管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也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瞭望智库不断创新前行,不断获得决策部门、市场层面的认可。

2020年4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了《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9)》。在1065家智库头条指数排名中,瞭望智库以94.09的成绩位列全国第一,并且已连续四年上榜。同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9》中,瞭望智库也是榜上有名。总结瞭望智库转型期的策略与戰术,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抓住风口、全员参与。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财经国家周刊》向智库转型的驱动力,也恰好抓住了各类智库大发展的机遇期。一旦战略目标确定,接下来就是全员参与、全力以赴。转型初期,对于习惯了新闻采写模式的团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都比较难快速适应研究属性的工作,也难形成智库资源的基础搭建。于是,各种动员会、业务讨论会、外脑培训会频繁召开,不仅是让大家了解传统媒体发展形势的严峻,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献计献策如何在各自领域明确具体研究课题、集聚专家资源,形成以课题为抓手、高端研讨会为重要载体的有形与无形的智库资源圈层搭建。转型第一年,瞭望智库就已形成新闻产品+智库产品的统一生产线。

2.培养多面手,形成产品经理思维。瞭望智库的许多课题、闭门会和论坛需要跨部门、跨条线,聚集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除了完成一些服务决策的课题之外,瞭望智库也早早尝试市场化运作,以市场规律来检验智库的服务能力。一个产品从设计到产出,既要考虑受众需求、品牌影响力,又要兼顾市场效果,这是传统媒体不擅长的领域。为此,瞭望智库招聘了专门的智库运营人员,也在内部挖掘具有多面手潜能的人员,培养其资源整合、挖掘需求、落实服务的综合素质。

3.在“两分开”前提下再造流程、重塑组织。瞭望智库坚持“研究项目制”,以智库为平台,向内部采编部门、新华社内记者、外部专家采购研究成果。在传统采编流程之外,也设置了较为完整的课题立项流程,并配置了专职的协调、服务部门。从课题立项,到组建调研小组、成立专家咨询团,再到召开闭门会议、形成报告,最后开展公开论坛,以项目负责人牵头负责整个流程顺畅执行,有效形成新闻产品与智库产品的“交汇点”,并构建内容产品和经营产品的“隔离带”。

三、智库发展的未来挑战

转型与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瞭望智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内外阻力和挑战仍然不少。

1.人力资源瓶颈。智库和媒体都是人员密集型组织,无论是内容产品还是经营收入,都直接受制于人员数量和质量。受市场化机构的冲击,传统媒体留住优秀人才越来越难,即便是通过课题制提升内容人员的待遇,但薪酬仍然难以望商业化机构项背。而且,国内智库市场化运营时间尚短,专业的运营人员稀缺。在外部招聘的过程中,也很难招到既懂媒体又懂智库的专业运营人员,这就使得智库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边摸索、边突破的状态。

2.创新转型生态培育难。创新建设不仅是产品与制度的革新,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内是创新意识的觉醒与推进,对外是资源与机构的联动。在内部,课题立项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和颠覆了传统业务分工,但仍存在部门员工创新意识或者参与意识不强,也存在传统路径依赖的工作惯性,这对创新转型形成一定的阻力。而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也需要在摸索中不断推进,这其中可能也会打击到存量利益和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在外部,重大课题项目的推进需要多方协作完成,如何在项目外增强各类机构的沟通黏性或者信息同步,也需要处于创新生态中的每个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有效的、牢固的机制并不容易。

3.技术短板。在大数据时代,智能算法、流量分发、数据监控等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媒体型智库的建设也至关重要。但是,传统媒体往往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相应的薪酬吸引力。通过部分外包和招聘,能解决部分的技术短缺问题,却往往因为技术转化难或团队不稳定形成新问题,导致新项目推进速度慢。

智库运营不只是媒体运作方式的改变,还关乎更广泛的市场环境和认知觉醒。媒体型智库运营者应该具备更开放的大局观,做到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从人才聚合、资源累积和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打造符合自身长远发展需要的良性生态系统,以实现基业长青。

作者系《财经国家周刊》主编、瞭望智库副总裁

参考文献

[1]王斯敏,陆先高.智库化建设: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新闻与写作,2018(06).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智库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