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强:为信仰画像

2020-12-07 06:09陈建强
摄影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恒河信仰人文

我曾踏上无数关乎信仰的疆土,闯入荒漠世界,只为寻求那一瓢甘泉,把镜头始终对准那些充满信仰的人们。我想,影像能如实地进行表达,是我理解信仰的一种探索,也可以作为审视信仰内涵的载体。我穿过印度恒河,观察浩瀚的日月星辰,耳闻印度教徒念念有词。我的镜头里总是挤满了各色的人等,每次我总想,如果此时我能有一双异质的眼睛,去观察,会不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世界会不会有我的色彩?

从恒河的起源之地——喜马拉雅山脉,再到恒河结束的孟加拉湾,恒河流经的土地与城市都留下了我执着的足迹。我喜欢依托恒河背景来表现印度人所向往的那份空灵、纯净以及简单,这也是我一直想要追逐的。千百年来,印度人在恒河边冥想,他们的精神丰盛,不断追求着一种生命的永恒。恒河给予印度教徒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在此冥想、崇仰、膜拜,以感悟生命的真谛。这种放弃物质欲望而追求精神生活的境界却是我无法达到的。

许多自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情结。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有三大夙愿:去恒河沐浴、饮恒河圣水、老了能在恒河岸边死去。恒河就如一个宽容祥和的老者,接纳、包容、宽恕着来自西面八方、不同装束的印度教徒们。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洗清他们身上的一切罪孽。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经在大街小巷中涌动,他们中有当地居民,有千里迢迢赶来的印度教教徙,也有为了一饱眼福的异乡游人,大家只有一个目的地——恒河之岸。

在恒河两岸,教徒们有的潜在冰冷的水中,亲吻河水,然后捧起河水撒在头上,希望用干净的肉体迎来新的一天;有的站在岸边,用器皿盛满恒河水高举过头,然后再倒出,恳求灵魂得到净化……当太阳的最后一抹辉煌在地平线消散,恒河东岸的荒野缓缓变得一片黝黑,恒河西岸开始了新的灯火光辉。恒河祭祀的铃声开始响起,据说是6000年前流传下来的火种点燃的圣火,一场远古的祭司从此开来,千百年来,关于虔诚的一切事物与思想,从未改变。

在我看来,个人与世界的理想关系,是一边经历着,同时有一只眼睛观看着自己,这样的关系就很不错。探访世界的维度也好,经历也好,人性的复杂、丰富的精神层面也好,我只是选择在最好、最适当时候,拍下感动我的“赤子情怀”,而如何在生命里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是我要永久追随的命题,也是我的镜头永远要铭记的传说。

恒河主题创作始于2012年,是什么吸引你近十年持续关注并拍摄恒河主题作品?

陈建强:恒河,是印度文明的摇篮,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也行吟河畔。至今,这里仍是印度的精粹所在。

作为一名人文摄影师,我看过许多关于恒河的故事与作品,对恒河充满了崇敬。我深深地知道,最震撼人心的东西,必须要亲身经历,无论是哪本地理杂志的图片,哪篇绘声绘色的游记,都无法写出能够感动自己心境的东西,只能靠自己去亲身感受!

因此,从2012年至今,我十多次来到这条具有灵魂的河流,试图用诗意的影像讲述恒河精神与故事。

在恒河系列中,有许多采用二次或多次曝光方式拍摄的作品。如何想到这种创作方式?在你看来,多重曝光拍摄人文题材的优势及挑战在哪里?

陈建强:在恒河沿岸的建筑墙壁上画着许多古老的壁画,壁画中的内容不仅画着关于恒河、关于信仰的古今故事,也弘扬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有着鲜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似乎在对每一个观者讲述千年故事。这些传统的壁画,激发了我摄影创作的灵感,我试图运用多重曝光的手法将恒河精神融合成一幅幅作品,期望我的多重曝光恒河作品能够有“一张图片穿越千年”的时空感,将信仰与恒河有机融合来表现这条灵魂之河。

每一次影像叠加拍摄,都是一次想象力的突破和对技术的考验。它不同于静物摄影多次曝光,可以慢慢思考与充分准备。人文摄影多次曝光,更为复杂,要在纷乱的现场,快速把控与合理取舍,还要讲究如何在多次曝光过程中对构图、布局、色彩、线条、影调与曝光量等进行规划与控制,因此有非常大的难度与挑战。

其实,最难的部分还不是多次曝光技术层面上的,而是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尽量将自己的情绪、观点、意念,既切合主题而又能含蓄地表达出来。在拍摄中,一切拍摄对象都可能发生变化,都要随机应变。我认为,用多次曝光拍人文,安静地观察与思考才是作品成败之根本。而把自己真正融入故事之中,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员,才能真正感受到赤子之心,也才能与信仰的灵魂不谋而合,我觉得那是对不朽的赤子之心的最好致敬。

这些作品似乎传达出一种神秘而又幽远的气质,这是有意为之的吗?这组作品所表达的思考是什么?

重曝光作品中,我希望能够表现出信仰的神圣、虔诚、神秘、亘古、永恒,与一张图片穿越千年的意念。因此,我一次次将镜头对准自己所理解的信仰元素,赤子、日、月、星、辰、轮回、永恒、真实、虚幻……用多次曝光的技法来进行赤子专题的创作,试图去穿破信仰这道门,表现虚实相间、亦真亦幻、真挚纯净的赤子之心。

在项目拍摄前,是否会有详细的拍摄计划?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陈建强:要拍好任何专题都需要对拍摄内容有一些了解,这样才能有方向地进行拍摄规划,没有规划的拍摄是茫然无措的。在拍摄进程中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改与变化,因为现实场景和事件会与想象中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对拍摄题材的背景资料、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有所了解,也要观看大量相关图片,结合自己的观点与表现手法,才能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

在拍摄多重曝光作品时,如何围绕主题与个人思考,选择合适的画面元素?以及如何让对这些元素进行安排与重构?

陈建强:在无数次的多次曝光试验中,总结出它的拍摄手法并不容易,多曝不等于乱曝,多重曝光也不能是炫技,不能只从画面层面看作品,要从主题与思想去出发,作品需要有思想情感与摄影语言的合理表达。要拍好多重曝光作品,必须遵循“简”+“减”的交替规则,第一层的“简”可以理解为被摄主体的环境一定要简洁,多重曝光的素材内容也必须简洁,这样主体与陪体的组合才能具有章法与布局,才不杂乱;第二层的“减”则是多重曝光时各次曝光,对于曝光量的合理减少,对于大部分多重曝光拍摄来说,第一次曝光应该在正常曝光的基础上减少1~2挡的曝光量,第二次多重曝光叠加素材时要在正常的曝光基础上减少2~4挡曝光量,才能将主体与素材通过多重曝光有机融合,做到有主有次,繁而不乱。所以,每一次曝光的叠加,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布局,预留空間,严格控制曝光,才得以孵化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多重曝光作品。

你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30余年去过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拍摄。如何开始从事摄影事业?为何对人文摄影情有独钟?

陈建强:1990年,15岁那年,我就喜欢上摄影,刚开

始就对人文摄影情有独钟,而这份情始终如一。因为,人文摄影有故事,有情怀,有温度,有深度。

2006年~2012年期间,我用业余时间先后开过影楼和广告摄影公司,但是那并不是我喜欢的;2012年后,我创办了大扬影像俱乐部,主要是帮助全国摄影爱好者进一步提高摄影技艺的一个平台。这期间我还创办了后期强摄影教学网站,目前已经拥有百万注册学员。

15年前,我重新选择了摄影教育作为我的职业,我希望将自己的摄影经验与感悟分享给更多摄影爱好者,除了在大学讲课之外,还经常在全国各地或者网络上做公益讲座,近年来也出版了10多本摄影后期书籍,皆是希望广大摄影人少走弯路,学习到更多实用的摄影技艺。对于我来说,工作就是摄影,摄影就是生活。朋友们都说我是为摄影而生的,我自己也并不否认他们的说法。当然,这所有的背后,都要感谢我妻子和儿女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我也不会有这么幸福的人生。

猜你喜欢
恒河信仰人文
关於《恒河之流》的另一种版本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恒河静默尘世喧嚣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恒河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