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艳 熊群红
摘 要:领导干部的幸福感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影响着生活和工作质量,影响着自己的执政水平。幸福感在心理学领域的界定多采用四个概念: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工作幸福感、体验幸福感。对领导干部幸福感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后表明:总体来说,领导干部幸福感的水平处于偏高水平,但是在对人口学信息进行差异性检验中发现,领导干部的幸福感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主客观因素都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幸福感,这些因素也成为提升领导干部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领导干部;幸福感;影响因素;不足和展望
一、当前关于幸福内涵的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不同学者对幸福的定义也是莫衷一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1967年Wanner Wilson的主观幸福感概念。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情况所做的评估。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随着学者们对幸福感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主观幸福感由于其测评主体是自身,而情绪体验和人的认知水平比较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不稳定,测量到的生活满意度也不能涵盖幸福的全部内涵,于是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形成了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三种意义上的研究取向。
在以认知评价和情绪体验为核心的主流幸福感研究外,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开始蓬勃发展。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不同于主观幸福感的快乐论,而是从实现论出发,关注的是个人自我潜能的实现。其评价指标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和生活活力等。并且有学者从心理幸福感的概念中发展出了工作幸福感的内涵,并对其结构和量表进行了界定和编制。同时,邢占军提出了体验论幸福感,主要從身心健康和享有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测量。身心健康体验主要包括人际适应体验、心理健康体验、家庭氛围体验、心态平衡体验和身体健康体验五个维度;享有发展体验主要包括目标价值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和自我接受体验五个维度,从维度构成看,体验论幸福感体现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初步整合。
由此可见,对于幸福感的论述多是采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工作幸福感、体验幸福感这4个概念。
二、领导干部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分析
综合以往研究,不同学者采用幸福感定义不同,采用了不同的量表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领导干部的幸福感进行测量,但却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领导干部的幸福感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用SWB量表测量出的主观幸福感较好,对生活满意度总体评价较好,积极情感大于消极情感。而对于不同人口学信息的分析中,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Blanch flower & Osward 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并且这一规律在研究调查东欧国家居民主观幸福感中再次得到证实,而这结论在我国目前的相关调查研究中,只有孙葵在对于哈密地区的调查中,发现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从26岁-55岁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其中,男性在40岁、女性在41岁幸福感最低。所以,在年龄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得出本土化的普遍证实。
在年龄划分中,他将领导干部分为39岁以下(年轻)和50岁以上(年长)两个年龄段,发现年轻领导干部的人际关系幸福感水平高于年长领导干部;这一结论和张爱萍对于高校领导干部的幸福感研究结论一致。说明年轻领导干部在人际关系中的适应能力较好,更具有灵活度和弹性,这除了符合年轻人的特性外,还说明年轻的领导在性格的养成和开放性上还存在着发展空间。年长领导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更习惯于独处,更追求精神层次的独立性。
在待遇上,年轻领导干部对于工作中的福利待遇更为满足;从实际情况来看,年轻领导干部的薪酬应该低于年长领导干部,但他们却在主观认知和评定上出现了和实际情况相反的判定。可见,不论是主观幸福感还是工作幸福感,人们对于幸福的判定是具有主观认知评价的。出现这种判定的原因应该是随着年龄增大,领导干部对于自身成长、自身健康维护、家庭教育、养老等生活支出的面扩大,随着年龄增长、职级的固化与之带来的待遇增长空间的缩小,对于待遇的满足感随着变低。而年轻干部则与之相反,他们支出的面较少,而更多集中在自我发展的支出上,自我发展的投入,加之对于工作的高期待带来的各方面的空间增长,就有了对于当前福利待遇的满足感。
关于收入和幸福感的研究,尤其是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主,虽然一直以来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之间相关不显著。通过大量的国内外实证研究,学者们发现其实不能一概而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普遍的情况是两者存在曲线相关,收入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与主观幸福感的正相关,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这是因为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开始呈现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致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工作前景上,工作中的发展前景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这一点也比较符合现实情况,在领导干部的工作领域,由于目前的晋升政策对年轻干部更为有利,年轻的领导干部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张爱萍的研究中,以高校中的领导干部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校长班和中青班的情况,其中,中青班干部的平均年龄在40-45岁之间,校长班的平均年龄在46-55岁之间,发现他们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但是校长班学幸福感水平却要高于中青班。可见,幸福的水平总体较好,但具体化后却有不同,因此有必要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性别上,女性领导干部的工作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比男性领导干部的得分高;究其原因,可能与社会对于男女的期望不同,赋予的责任压力不同,导致男性内化后的社会责任和压力要高于女性。而对于女性而言,虽然担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但同时这两方面也是她评定幸福的主体内容。作为同样级别的女性领导干部,在工作上的自我期待水平没有男性领导干部高,自然感受到的压力小,对于生活满意度更多指向自己家庭和与之带来的情感感受,工作上的满意和支持又会进一步强化和增进对生活满意度的评定。
在不同学历上,大专及以下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发展前景的幸福感显著低于高学历的干部。这和领导干部的任用和选拔机制息息相关,随着学历要求的不断提升,在领导干部群体中,也开始出现一大批高学历的队伍,对于高学历带来的录用中有明显优势,加上对于岗位的匹配、适应和胜任,随之带来了对于工作发展前景的幸福感。
在不同职级上,副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幸福感的自主性得分显著低于正处级干部。这和实际情况也比较一致,在岗位上,副处级一般处于副职地位,对于资源的调度利用、工作的开展、决策的敲定等自主性方面相较于正处级领导干部存在明显制约性。相关研究发现,职务高低影响了领导干部的主观幸福感,权利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欲望,并以此带来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与之相对应,同时主观上认为自我职务中权利越大,主观幸福感也越高。
研究发现,校长班的任职情况和所属学校地位不同,领导干部的主观幸福感也有显著差异。任职期限在2-4年的校长班,“双一流”学校的领导比地方本科和民办本科学校的领导干部的主观幸福感高。这可能是“双一流”学校的平台和它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影响力有正相关。除此以外,有学者对比了维吾尔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的幸福感和汉族领导干部的主观幸福感,前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后者,进一步分析发现,汉族领导干部对于工作、生活层面的期望都高于维吾尔族领导干部。
三、领导干部幸福感现状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纵观以往关于领导干部幸福感现状研究,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概念不明确。在以往的研究结果中,对幸福感的水平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虽然都做了相应介绍,但是查阅文章,并没有发现学者对幸福感进行具体定义,其采用的是哪个量表得出的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的结论。第二,取样小。多数实证研究中,样本的取样偏小,多是针对某一个班级或一个县的抽样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也只能反映某个班级或某个县的情况,而不能对一个地区或全国领导干部幸福感的现状和水平做出推论性的解释和预测。第三,取样不均衡。在以往的抽样调查中,关于人口学信息的收集也没有做到均衡化、比如性别、不同职级、婚姻状况等。这些数据的不平衡在最后结论的解释上就会存在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第四,所用量表不统一。基于目前国内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仍然存在莫衷一是的情形,关于领导干部的幸福感研究所采用的量表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而不少学者也认为幸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但由于使用量表的不统一,所得出的结论也出现了差异,而这些不同结果是否能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预测就值得验证。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期待国内学者们就幸福感的定义进一步探索、达成共识,针对这种共识编制出符合本土化的信效度高的量表可供进行大范围抽样调查,并形成我国领导干部幸福感水平的常模。
参考文献
[1] 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04).
[2] 张燕.党政领导干部心理工作环境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04).
[4] 孙葵,帅云涛.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途径——基于哈密地区的实证分析[J].传承,2013.
[5] 谢爱武.领导干部的幸福感与工作绩效[J].广东社会科学,2010(04).
[6] 张爱萍,蒋建湘,辛贤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高校领导干部幸福感研究——以第54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和第52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为研究對象,2017.
作者简介:熊艳(1986-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熊群红(1978-),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