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和谐特征对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

2020-12-07 05:56徐虹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小康社会和谐

【摘要】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吴文化蕴含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和谐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在当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吴文化是吴地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有利于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对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吴文化;和谐;小康社会;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04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党的十九大提出,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作为软实力的吴文化,对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一、吴文化和谐特征

泰伯、仲雍来到吴地后,“断发文身”,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传统,把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传入吴地,促进吴地的开发。吴地人民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了泰伯,先吴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机融合,从此,一种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吴文化便正式诞生。吴文化蕴含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和谐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吴文化的和谐特征体现在吴文化与中原文化、越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融合。史载寿梦曾“朝周适楚,观诸侯礼乐”,并先后会盟中原诸侯于钟离、善道、戚、租等地。其公子季札曾多次出使中原,周游列国,广泛地接触和学习中原文化,成为精通周朝礼乐文化的大学问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文化的和谐特征体现在吴地对北方移民的接纳,与中原文化进一步融合,推陈出新,实现了由尚武向崇德的重要转变。从汉代至东晋期间,历史上出现三次较大的移民浪潮,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促进太湖流域的经济开发。作为衣冠文化代表的京洛士族名流南徙,实际上将文化中心由洛阳迁到了建康,给江南吴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促使南北两种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碰撞交流。最初,中原文化对吴文化产生强烈冲击,但是吴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亡,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前提下最终融合成一种更高层次的成熟的吴文化。[1]

隋唐宋元时期,吴文化的和谐特征一方面体现在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发展经济与重视教育相得益彰。宋朝,太湖地区成为政府的粮仓,南宋年间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丝织、食品加工、金银器加工、造船、造纸、花灯制作业等颇具规模,蓬勃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后来居上,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当时的苏州“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2]。经济的繁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公开选拔人才,使社会底层人民能够通过苦读改变命运,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社会的活力。科举制度促使吴地重视教育,重视文化。据明朝《正德姑苏志》记录,唐代苏州共取进士52人,唐末苏州曾连出7位状元,有的父子、兄弟同为状元,反映了吴地既重视学校教育,也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学的流传和学术文化的保存。[3]宋代确立“重文”方针,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文为主,全国官学、私学全面发展。与此同时,书院这种集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形式也开始兴起。吴地最早的书院是创办于宋端平元年的苏州和靖书院。北宋时有无锡龟山书院、宜兴东坡书堂等。杨时(字龟山)在无锡城东门讲学,前后长达18年,后来,此地成为书院,称东林书院,又名龟山书院。教育的发展,培育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学者,例如李绅,写下著名诗作《悯农》,为后世传诵不息。教育事业培养的大量人才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明清时期,吴文化的和谐特征体现在吴人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吴地人民依水而居,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刻地影响吴人的精神气韵,他们养成了细腻多情、温婉浪漫的性情。苏双翔补纂常熟《唐市志》卷上“风俗”说:“地卑而多水,人柔而鲜争。”[4] “柔”是吴人的典型特征,历史上吴人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性情温顺、温文尔雅、温柔多情。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吴人敢于伸张正义、英勇斗争,刚柔相济。明清时期,城镇繁荣,城镇市民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批判儒学的主张,早期启蒙思想由此发端。明代1604年,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重建东林书院,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抨击时弊,反对宦官专权,提倡举荐贤人,以才治国。东林党人后来遭到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的残酷镇压,吴地许多著名人物受到打击。在逮捕苏州东林党人周顺昌时,由于周顺昌深得民心,这就激起大规模的市民斗争。最终,周顺昌投案被杀。而领导市民斗争的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五人英勇就义,他们的行为感动了苏州市民,人们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山,称五人墓,并立碑纪念。

进入近代后,吴文化的和谐特征体现在尚德谦让与务实进取有机结合。历史上,泰伯礼让王位,泰伯后裔季札多次让国的故事在吴地广为流传,他们的行为给吴人留下至德谦让的传统,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继承与发扬。吴人在处世接物方面,秉承谦虚谨慎、谦逊有礼的态度,但是在变幻的时局中,吴人敢于抓住机会,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在苏南的思想界先驱如王韬、冯桂芬、薛福成等人提出的“实业救国”“变法图强”理论指导下,1896年,杨宗濂、杨宗翰兄弟创办业勤纱厂,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大型机器化生产的工厂,随后不久,薛福成之子薛南溟秉承父志,创办永泰丝厂,生产出来的“金双鹿牌”蚕丝荣获纽约万国博览会金奖。1901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保兴面粉厂,荣氏兄弟成为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面纱大王”。无锡薛、杨、荣、周、唐程、唐蔡等六大民族资本集团发展民族工商业,苏南的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新中国建立后,吴地人民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积极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形成了為世人所瞩目的、以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的“苏南模式”,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的和谐理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吴文化的和谐品质为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另一方面,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又反过来推动了吴文化和谐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二、吴文化软实力对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和维度,就吴文化与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倾听民意,关注民生,促进政治和谐,维护人民利益。吴地人民向来温和儒雅,但不乏心忧天下、不畏强权的爱国情怀,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价值观,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东林党人反抗权阉的英勇气概,都反映了吴地人民对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的强烈企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吴地注重关注百姓利益,倾听民情民声。无锡市政协通过召开市民代表座谈会为普通百姓提供畅所欲言的民意平台,大大提高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更要畅通民意表达途径,维护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其次,吸收先进技术,开拓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历史上,吴地人民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实际,促进经济发展。泰伯、仲雍在吴地励精图治,把北方先进耕作方式带到了吴地,同时又与吴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种稻养鱼,植桑养蚕,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魏晋以来,吴地人民抓住了长期较为和平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北方移民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快速腾飞。近代以来,吴地人民在积极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同时,高举“实业救国”的旗帜,吴地很快成为近代工业的中心地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地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契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当代吴地抓牢科技创新,赋能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昆山推动河蟹产业转型升级,养殖户通过互联网,远程实时监测控制溶氧、水温、pH值等水环境数据。昆山智慧农业平台,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算法和分布式存储,将自主采集的气象、环境等公共服务数据与生产主体上传的用药、施肥等生产数据整合起来,发展智慧农业。吴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再次,尚德向善、崇文重教,促进社会和谐。始于泰伯奔吴的吴文化从开创之日起就闪烁着道德的光泽,吴文化也一直被后人视为“尚德”的文化。吴地历代贤人自觉践行“尚德向善”的传统,至今“尚德向善”也是吴地城市的一张耀眼的名片。引导民众“尚德向善”的最好方式就是崇文重教,于润物细无声中,熏陶教化百姓。由于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吴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很多贤士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清廉为官,造福百姓。科举的成功,使得吴地士人在明清政坛占据重要地位,而文官的发达,进一步刺激吴地崇文重教风气的兴盛,在如此良性循环之下,吴地成为中国的教育重镇。当代,吴地重视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无锡与科大讯飞公司合作,发挥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领域的核心优势,通过“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无锡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推进无锡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成全国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并向新疆阿合奇、青海海东、陕西延安三个地区学校捐赠了网络扶智轻智慧课堂,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第四,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推动文化繁荣。吴文化在历史上不断汲取先进的中原文化,并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吴文化。这启迪我们重视文化的力量,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博采众长,求同存异,百花齐放。既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对惠山泥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也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加强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发挥文化的魅力,愉悦百姓。苏州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苏剧现代戏《国鼎魂》摘下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小品《生日聚会》荣获第十八届群星奖戏剧类作品奖。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丝竹里的交响》主题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融合东方韵味、西方音乐和现代舞元素的苏州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唐寅》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上演。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

第五,保护绿色生态,综合治理污染,促进生态文明。苏州园林,享誉世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效法自然的手法,营造诗意境界,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大自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滋养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愉悦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因此,保护绿色生态,综合治理污染,发展绿色经济,是吴地社会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吴地各级领导重视生态保护,为保护太湖生态,整治滩涂、拆除太湖围网,改造传统养殖池塘,发展绿色旅游经济。苏州市东山镇西巷村由于生态良好,有60多个种类的青蛙。2014年,以青蛙为特色,利用自然资源及生态优势打造休闲旅游,成立远近闻名的“青蛙村”。

三、坚持吴文化和谐理念,推进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吴地社会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耕、织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不仅在抵御频繁的天灾人祸面前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而且很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使吴地社会形成了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吴地社会和全国一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秉持吴文化的和谐理念,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比如,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因法制建设的滞后以及对法律权威性认识的不足,在人们的日常交往特别是经济活动中,往往是“趋利”有余,“道义”不足,很难做到“义利兼顾”,在官商关系中甚至出现以权谋私的不正常现象,有的还很严重。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吴文化中本来就蕴含的诚实守信精神,不断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加大违法成本,严惩违法行为。只有如此,才能既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有助于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

又如,面对日益庞大的外来移民,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要充分认识他们为吴地经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医疗和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极大地影响吴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应该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但吴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和谐理念,毫无疑问可以为吴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助力。

参考文献:

[1]王立人.吴文化与创新文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朱長文,吴郡图经续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宗菊如,戈春源.吴文化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王立人.吴文化纵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徐虹霞(1989-),女,江苏淮安,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历史教学,德育。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小康社会和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