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这为新时代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建邺区作为南京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下辖6个街道、65个社区,总人口70多万,社会结构多元复杂,基层治理面广、线长、点多。近年来,该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优势,坚持“四化”同步,汇聚社会力量,突出法治保障,运用智慧手段,加强队伍建设,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以创新机制引导社会治理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组织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做到共建共治共享。近年来,建邺区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发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和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多方联动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覆盖面。强化综合保障,下沉到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都以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依托党建平台推动街道社区与属地企业多层次、宽领域结对共建,按照社区地理位置、党员结构、经济发展等要素,实行差异化服务,实现辖区共驻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月安社区创新推广“红色物业·同心共治”模式,让物业服务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实现城市社区“共治·共享”,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南苑街道以国泰民安社区为试点,在服务架构上突出“党建+”,在服务力量上突出“公益+”。社区党组织统领区域化党建,组建由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居民党员组成的各类公益服务队,定期走访空巢老人、生活困难户和“六必访”党员,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公益行动,满足群众多层次服务需求,受到社区群众普遍欢迎。
扶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定向签约、公益创投等形式,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从创新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入手,建立公益组织孵化基地,形成区、街道和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推进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登记管理、资金扶持、培育发展等12个系列配套文件,支持社会组织成长。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全区相关部门系统梳理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政府职能转移目录,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统筹社会组织和社区党建,让党旗在社会组织中高高飘扬。双闸街道成立“河西南党群联盟”,34家成员单位覆盖省级机关、街道社区、上市公司、教育医疗机构、非公企业等多个领域,开展区域化群团工作议事联络协调,共同调处辖区矛盾问题,商议辖区各项重大事项决策。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形成了居委会、物业公司、职能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1+N”治理模式。
做优做活基层社区治理。全面梳理区域服务资源,优化整合现有社区服务平台,推动社区服务网、安全网、互联网“三网合一”,实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把优质党群、政务、民生服务资源和力量交给社区,采取在职党员与社区业主“双向点单”、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双向点评”、社区党组织與服务对象“双向点赞”系列方法,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创新基层党建服务方式,着力打造“微平台、微行动、微实事、微心愿、微星光”为主题的“五微共享社区”平台,从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出发,广泛收集民生诉求,把“面对面”与“键对键”结合起来,改善党群互动方式、优化基层治理生态。做实党建引领,通过党员的示范作用,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使基层组织力在服务群众中不断增强,实现群众需求与党员服务对接、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融合,凝聚党心民心正能量。
以普法用法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法治化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利益、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广大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基层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在基层的具体实践。
提升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事关群众利益,事关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建邺区认真贯彻《江苏省行政程序规定》,从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入手,完善决策机制、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切实提升法治建设的实际成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基层治理法治化方向。严格对各类行政行为的主体、权限、方式、步骤和时限作出规范,确保行政权力运行合法合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化、编码化、动态化管理,公开便民服务事项基本目录上百项,实行集中式办公、窗口式服务,公开办事程序、办结期限。强化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落实重大行政决策集体讨论、风险评估、决策后评估制度,在决策制定中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的作用,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让群众监督依法行政。
善用法治思维开展工作。建邺区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过程中,强化法治宣传,在干群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自觉守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方式。区委政法委牵头强化对基层普法工作的组织、指导,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多元普法主体机制,扎实开展“主题日”“法律七进”法治宣传,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特点有计划开展基层普法教育,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集中宣传,辖区6个街道均成立普法讲师团,志愿者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家庭举办法治讲座。街道还设立新媒体普法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等,定期推送普法信息,开展网上法治文化汇演,“线上线下”多维互动,通过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的微信传播,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在社区公共空间创新打造法治楼道文化,丰富了社区阵地法治元素。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推行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实现方式。建邺区依托辖区丰富的法律人才资源,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服务专窗,依托法律微信群、钉钉群,提供“零次跑”“掌上问”等法律咨询服务。法律援助中心实行承诺告知、容缺受理、快审快办、首问责任等制度。全区推行人民调解员进网格、进企业,各街道、社区全部建立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房屋租赁、企业经营、用工纠纷等引发的矛盾,为企业发展“清障”。突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推动“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社区,构建多元化“大调解”机制。完善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乡贤会、法调工作室等综合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以科技支撑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服务的快速性和便利性。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契合当今时代快速发展实际,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具体实践,也是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有力抓手。
统筹谋划推进制度建设。由区委政法委牵头,每月定期召开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推进会,研究和处理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对街道、社区社会治理工作进行讲评,层层压实责任。制定《2020年区对街道、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社会治理服务管理事项准入制度,梳理工作任务清单,明确区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协调沟通。出台《关于开展新时代社会治理背景下网格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建立网格员、社区、街道、区四级联动处理机制,印发《建邺区2019年度网格规范达标率监测评价实施办法》,明确全区23个部门在社会治理智能化规范达标中的职责任务。目前,区检察院、建邺公安分局、区城管局等10几个部门与区联动指挥平台实现了协同联动。
完善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从信息化到智能化是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建邺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把原本散落在城市生活中的数据汇集起来,通过整合分析,打造一体化平台,包括交通、警务、健康等10个系统和16个应用场景。区网格办设立联动平台指挥中心,街道设立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建立1个区级平台和6个街道分平台,联动开展实体化运行,录入人口信息近50万条、企业法人信息7000多条,整合视频探头2729个,实现载体坐标化、可控化、数字化,运用大数据有效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网格员信息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核查评价工作流程实现全流程闭环。以深化街道社区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建邺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优势,基于城市大脑功能定位,融合基础信息、图像分析、数据管理,将网格化服务、城市管理、智慧党建等功能平台进行再整合,实现基层治理“一屏呈现、一屏统管”。
创新探索基层智慧治理。建邺区借助科技优势,把智能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支撑,高标准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变“治”理为“智”理,迎来了由“智”引领“质”的飞跃。邀请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业界互联网巨头,经过近20轮修改论证,完成《中新智慧城市示范区建设推进方案》,以“基石”工程为基础,推进“创联、数联、智联”工程建设,形成城市运行大脑,最终通过共享、交换、开放,将智慧城市所产生的大数据,在数据驱动下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给企业搭建一个创新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形成智慧城市的创新生态,共同推动技术落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产业创新和消费升级。根据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到2021年,建邺区将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全面领先、城市治理高效智能、公共服务便捷普惠的智慧城市,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建邺标准”。
多措并举实现基层治理专业化
专业化就是把握社会治理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让专门人才解决专业问题,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就城市治理而言,提高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更新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当前,社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倒逼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治理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必须具备专业应对能力。可以说,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要坚持系统思维,基层社会治理不是哪个部门的一家之事,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社区干部同下一盘棋。为避免碎片化治理,建邺区不断更新服务理念,由区领导带领职能部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掌握实情、剖析原因,坚持既要掌握整体情况,又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难题有哪些、症结在哪里,推动基层治理形成整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比如,用信息化手段为社区真减负,解决多部门报表、多次报表、重复报表等问题。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让老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健全社区公共安全体系,筑牢社区安全屏障。
配强队伍提升能力素质。基层一线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抓好基层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能力水平,是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的基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望丰富而多元,需要数量充足、专业对口的人才队伍去推动高效能治理。建邺区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入手,针对缺额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工和网格员,夯实社区专业化服务基础。在选好配强基层骨干队伍的基础上,发挥南京网格学院的师资优势,组织开展专业化社会治理培训,构建全区“1+2+1”的社区专业人员能力培训提升体系。发挥专业组织孵化基地资源优势,针对疫情时期特点,通过综治视频系统,对全區社工、网格员和平安志愿者开展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开展反通信网络诈骗、矛盾纠纷调解、应急救助、反邪教和网格规范达标等主题培训,既强化责任约束,加大激励又鼓励创新,提升综合素质。
整合资源解决治理难题。2020年以来,面对一系列“大战大考”,建邺区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微整+专整”“速效+长效”,对标找差,逐项销号,按照“划好网格”“配齐人员”“建立机制”“有序运行”四个方面,将全区划分为793个综合网格,印发《建邺区关于应用“社区治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工作的通知》,区、街网格化工作机制实行一级响应,全区网格员驻守关卡、巡查楼宇,逐人排查逐网清格,甄别复工复产“流动人口”数据近万条,疫情信息复核率、走访率均达100%。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力量参与,提高治理精细化和精准化水平,大力倡导专业社工进社区,推动医务社工、心理社工、物业社工等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通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各级党校专家学者进社区,建立实践基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等方式,扎实推动研究成果向实际工作转化,解决治理过程中的难题。
〔本文系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委政法委2020年重点课题〕
〔课题组成员:杨晨、游海兵、梁晓冬、董刚、刘贤奥(中共南京市建邺区委政法委),彭雷(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