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探析

2020-12-07 10:55张小霞
时代人物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大学生

摘要: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完成,促进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持。本文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紧守网络思想宣传工作阵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网络涉民族因素言论内容混杂、网络言论监督作用弱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培育对策: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强化网络言论监管作用、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铸牢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基金项目:2020 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哲学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课题批准号pdjh2020a0334);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0年度统战理论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课题批准号2020TZ01)

作者简介:张小霞(1994-),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2018级民族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纵观当前的新媒体网络环境,其拥有宽松、自由的特点,以及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速度即时性等优势,新媒体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扮演了渗透与催化的角色,其必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同时,新媒体网络已经进入到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去,手机“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渐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甚至首要渠道,也改变着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以及个人意识的形成。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坚守网络舆论宣传阵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媒体网络环境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新媒体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广泛渠道,同时已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巩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国家,按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划分标准来看,“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具体的实体民族,更多意义上来讲是一个身份认同,是一种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费孝通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其实就是民族认同的意识”[3],目前由于各民族成员之间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仍存在对不同民族成员的刻板印象或误解等。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受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影响,同时网络活动相对隐蔽、信息传播碎片化以及涉民族因素非理性舆论发酵迅速等原因,不同民族成员间的差异在网络空间中被无形放大甚至歪曲化,因而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对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产生负面影响。“国家认同是人们对其存在其中的国家的认可与服从, 其反映的是人与国家的基本关系。”[4]随着网络参政议政的宣传发展,大学生通过“两微一端”不断进行政治参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成自己对国家制度、社会政策和政治发展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各种信息,需要大学生自行辨别,并完成自身的对国家的政治认同以及国家认同。因此,在网络空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从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发展。

有利于巩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由于網络舆论违法违规成本低,一些“网络大V”、不良人士,歪曲有关热点大事件,忽略社会发展的性质与背景,断章取义、恶意炒作,对社会发生的现象,进行过度解读或站在错误的立场解读。大学生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民族认同及立场,极容易受其挑拨。虽然,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逐步扭转了意识形态工作被动的局面,但是我国面临严峻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形势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而铸牢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强网络空间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占领和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二、新媒体网络环境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人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大学生是成长中的学生群体,其思维活跃,敢想敢闯,由于网络具有强大的功能,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传统交往方式,由于家庭背景、视野、自身能力参差不齐等原因,容易被一些所谓的“大咖”所发表的言论所误导所蛊惑和煽动,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反而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

大学生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6]当前,在日益激烈的互联网竞争环境下,人们过于追求效率与金钱,无意间丢失了对媒介应有的责任,如此的价值观念导致部分网络媒介传播人员过分注重“带流量”的内容进行传播,还有部分人员过度消费公众情感,以情感为卖点进行相应的营销活动,或者故意扭曲事实进行传播,给广大受众造成了一个消极与影响极其恶劣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群体的阅历比较少,对网络媒介背后的操作及程序,及恶意营销事件等的知晓辨别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对虚假信息、有关民族共同体意识负面消息的传播会疑虑,但是缺乏对于这种不信任的根本原因的思考,仅停留于表层认知;亦或是有部分大学生人群曾展开过理性思考,或是对传播规律有一定认知能力,相对来说对于媒介的操作环节具有更多的了解,但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面前却无以有效应对,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媒介网民大军面前,面对意见领袖的引领,或者大部分反向声音的传播,部分大学生个体的质疑及理性思考就会被所谓的“网络民意”所消灭。长此以往,部分大学生就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逐渐“失语”。随着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特别是一些“西化”、“分化”的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思潮的渗透,其在一定程度冲击着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一些大学生被这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相悖的内容所误导,久而久之,就会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形成一定的威胁。

网络涉民族因素言论内容混杂。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在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公平、平等言论空间的同时,也导致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复杂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一定的挑战。网络环境的突破国界线的特点,导致“西化”、“分化”等错误观念流入我国,并被部分价值观不够健全的大学生所接受,形成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不想符合的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网络安全环境的健康发展,影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也必然会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构建,甚至会潜移默化影响中华民族各民族关系的稳定和谐发展。目前微博、微信等“微”软件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信息传播平台之一,通过微博发表相关的言论,成为大部分组织机构以及网民的一种常态信息传播途径。由于“微”的低门槛和自由性,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现实挑战。一些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的网民通过匿名的方式,通过个人微博账号平台发布煽动民族仇恨、寻衅滋事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五个认同”相悖的言论,相互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在国家认同方面,其中的言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否认历史悠久的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鼓吹“中华民族就是汉族,不应包括满、蒙古”。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明显辨别类似这种分裂民族关系、挑拨民族情感言论的本质,但是依然不能否认,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依然还有部分大学生因为个人认知、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对负面言论持有认同态度,这是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网络言论监督作用弱化。“由于互联网的记忆性、自媒体的蝴蝶效应、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等特点”[7],网络优势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全面发挥,离不开积极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舆论、言论环境的支撑。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网络对于负面言论的监督作用具有一定的弱化表现,西方多元主义价值观念的的传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心理基础产生冲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因此存在一些不怀好意的国家和极端宗教势力对国内渗透,对中国输出西方文化理念,歪曲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8]。传统社会各民族“三交”规则日渐式衰,新技术新规范缺位。[9]传统社会与现代技术社会相比,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成为社会问题的主要突出特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部署、推进和实施。”[1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体现“见物”,还要体现“见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如何保障各民族人民“联网安全”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所需要谋划布局的应有前提。我国互联网“大”而不“强”、“广”而不“优”,特别是网络法制建设滞后,对舆论监管存在盲区,且保障力度不够,给社会和谐稳定埋下了隐患,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极为不利。而广大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中坚力量,因此如何通过网络进行强化“无产阶级指导思想”阵地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清理破坏民族团结的网上信息、加强大学生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知成为了当前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前重要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1]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我国民族关系方面作为出发点,认识网络传播规律,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自豪感,进而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牢靠的基础。

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大学生自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舆论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自觉承担了“二次传播者”的角色,尤其是在网络、微博、微信的便捷性,促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涉民族因素信息的传播者、推动者,所以,要正确发挥网络媒体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积极作用,也要强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并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养,树立大学生理性的判断精神。大学生自身在网络媒介环境中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意识和法律意识,以此为约束自己网络行为的准绳;还要树立起自觉监督、自觉防范、自我约束的意识,时刻警惕利于中华团结、和谐稳定发展的言论,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自觉抵抗。同时,在复杂的网络媒体环境中,大学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民族关系炒作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培养一种慎独的精神,不要盲目随从,避免从众心理在民族关系炒作事件中发挥负面的影响。提高对真假、正确与否信息的判断理解能力,能够对网络平台中个体用户制造及发布的消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切忌在看到高点击量、高回复率的帖子时盲目参与其中,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此外,如果发现身边存在有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言论,要第一时间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网络言论发展环境。在个人言行上,还应该积极主动传播一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健康、积极内容,利用自身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认识并且贯彻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稳定发展。

强化网络言论监管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介媒介环境来说,网络媒体时代更加关注公众的诉求,每个人都能成为舆情的表达及监督者,而且随着网络影响力的加深,网络言论的影响力也呈现扩大化的趋势,这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将网络媒体作为言论自由表达的重要平台,由此,网络媒体成为了各种言论的放大器和集散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及相关组织机构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具体来说,网络媒体要善于并且全面发挥自身的舆论引导作用,把握好主流价值观念导向。尤其是主流媒体,要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发布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内容,对于来自网友的质疑、关切,主流媒体都要予以相应的回应,对存在的谣言进行澄清,让大学生更加清晰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实内涵及其积极作用。同时,网络媒体要利用自身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特点,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途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理念、内容进行更新发布,避免因为信息发布的不及时,给部分大学生造成错觉,从而给不正确的民族关系言论带来传播的可能。相关言论监管机构,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搜索民族关系的负面消息内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严肃处理。

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必须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构建各民族的和谐民族关系。一是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完善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通过文化交流、经济交往、人口流动、相互了解等途径促进各民族感情融入,引导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营造尊重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社会氛围。三是打破阻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藩篱,使各族群众更好地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融合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实现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和谐、稳定、团结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精神力量聚集之核心,更是国家统一、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实现的根基。在当前的新媒体网络环境中,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和民族工作大局的需要,也是各相关组织机构履行自身的特殊使命,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维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6.

[3]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选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173.

[4]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 2013 (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6]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05):11-13.

[7]雷振扬,贾兴荣.网络舆情与民族关系论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0(03):84-85.

[8]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64.

[9]张立辉,赵野春,许华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融新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7,160(05):15.

[10]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4486402,2014-02-27.

[11]习近平.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 习近平作出最新指示[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44989,2018-08-22.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大学生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大学生就业趋势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