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肩膀上创立的特色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自信是源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的理论指导、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的先進性以及党的领导。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其可行性拥有较高的执行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力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在各领域施展拳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内在逻辑,制度自信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底气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内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演进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的“合成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变相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对苏联模式的继承,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复制粘贴,它根植于中国的土壤,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的各项成果上升为制度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其演进的过程,由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再到完善的过程。
邓小平未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概念,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搭建了理论框架。邓小平首先在中国提出制度自信,邓小平主要强调对选择社会主义的自信,认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走向的延伸,是现实发展的要求,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选择。邓小平表达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有科学的理论来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符合当时中国发展前途和实际情况,坚信社会主义能带领中国战胜落后,只有社会主义能扶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富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强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能带给中国希望和光明。
胡锦涛曾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概念由此出现,从此引起学界的研究热潮。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由主要在于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即道路自信指向制度自信,由此可看出此时道路自信的相对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对制度自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功能,从纵向看,社会主义制度避免出现陈腐、一成不变的问题,随着客观实践的需要不断自我进步、自我发展;从横向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都会与时俱进改变自己来适应需要,逐渐成为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进一步定义,十八大主要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个方面来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定义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律等方方面面,涉及的制度范围比较全面,十八大提出的制度自信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导中国取得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趋向完整性带来的发展红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更是反向证明了制度自信的重要性。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涵
简单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自信的结合,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表达出对其自信的情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自信的载体,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达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各项制度的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有普通规章制度的一般性,又是根据中国自身特殊情况制定的规范,具有中国元素的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单一化的,具有多个层次,如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具体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是一个综合性质的制度集合体。
自信通常是形容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将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机与活力。将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强烈自豪感,有高度的认同感,浓厚的自信心,给予其高度的肯定。
(三) 制度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内在关系
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和信心所在。在坚定“四个自信”的过程中,制度是最长久、最根本、最重要的,要将制度自信贯穿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发展的始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助推制度趋于完善。道路自信管方向,提供方向指引,理论自信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底气,制度自信提供制度保障。道路是对于未来中国要实现的目标进行选择,中国要走什么道路,要怎么发展,道路选择的正确性起到关键作用,坚定道路自信,就能找到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秘诀。理论自信是对思想理论的自信,邓小平理论及其以后的思想理论指导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用优秀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取得时间成果。文化自信,坚持传统文化的有用性,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最基本的,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风雨中存活下来的,是中华各族人民精神劳动的成果,文化自信是爱国主义最根本的表达,制度自信是对道路、理论、文化自信自然而然的结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由和底气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最大程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建设、解难题、出决策。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规范,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是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简单聚集,而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实现集中,在集中的基础上表达民主。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听取不同的声音,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全面性、准确性,提高决策的效率,避免出现资本主义议会式议而不决。新冠疫情最初发现在武汉,中央和湖北坚持民主集中制,迅速出台应对方案,将武汉疫情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同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以雷霆的速度修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国范围调动医护人员全面抗疫,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的积极性,集中大部分力量投入到抗疫中来,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广泛群众基础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经过广大人民群众放到实践中检验而坚持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接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提煉,更加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人民群众从不吝啬自己的支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主体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主体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利民为核心,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群众基础的广泛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必须烙上人民群众属性的烙印,这个制度是人民的选择,这个制度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体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赋予不同的内涵。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主要偏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制度的初建,改革开放侧重于经济建设,其他各方面坚持两手抓。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取得的发展成果要上升为制度理论,以此指导更高阶段的发展。由于发展的更迭性,制度不能停滞不前,否则没有生机活力。改革开放使得思想解放和市场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发展更具复杂性而不断变革自己、完善自己,使其既符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回答,从过去的社会主义制度中总结经验,立足于现实问题,协调现实利益冲突,着眼于未来,高瞻远瞩,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统筹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其他国家制度所不可比拟的自我革新的优越性。
(二)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实践事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路上捡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作用下,浇灌本国汤水创造出来的。从根本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制度起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将抽象的理论在中国实践中进行具体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源于马克思国家学说的相关论述,奠定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包装自己的民主,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属性是只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最广泛的民主。马克思认为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无产阶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无产阶级成为权力的支配者才能实现最广泛的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学说的理论,结合中国社会状况建立起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结合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情况,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发展形成多套成熟理论的总称。这个体系是邓小平及以后的领导集体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理论的合集。这个体系承载着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大问题的解决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遵循该体系合理内核,保证前进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很多没有过时的内容可以吸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具有高度科学性。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优势,如理论优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群众优势是广泛群众基础,道路优势是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优势是五千多年的优秀文明传统,但是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时代的弄潮儿,深受人民喜爱,能通过政策吸引人民群众,增强群众的兴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能最大程度创造制度实施的环境,能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创新,不断完善制度。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所以中国共产党是光明正大的党,不是西方代表少数利益党派那样“见光死”的党。作为执政党,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搁置,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无愧于人民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理由不自信。
(四) 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形态,他们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都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实现所代表阶级的利益诉求。资本主义社会相较于封建社会无疑是进步的,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比过去几种社会形态所创造的总和还要高,政治上代议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文化空前繁荣,从这些来看,资本主义制度看似完美,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资本主义会在运行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缺点。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产生了两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行,让世人看清了资本主义的丑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国富论》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的资本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思想的批判创新,从科学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实践,更加符合历史发展的脉络,因而比资本主义理论更具有科学性。西方的代议制民主,实际上只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目的,它所谓的民主实际上是狭隘的民主,资本主义的议会制是权力中心,但是议会的代表人物只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披上了虚假民主的面纱,面纱下是不平等的民主,代议制民主下隐藏的是阶级对立,阶级矛盾蠢蠢欲动。资本主义带来的最明显的社会问题就是贫富两极分化,天平的一边是资产阶级不断财富积累,另一边是无产阶级贫困的不断加大,民生问题此起彼伏,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平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建立在资产阶级利益优先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比较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优越,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疑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是来自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人民,按照比例确保人人一律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于共同富裕,贫富两级分化的结果,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有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上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伟大创举,经济活力迅速提升,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的确立,不仅最大范围扩大民主,而且最大程度实现了民主,文化上坚持文化多样性,坚持包容性的原则,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民生上最大程度保障民生,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生态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都在与时俱新、革故鼎新,有胆量放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是有能力和实力自信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面临的挑战
(一) 历史因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创带来的影响
社会主义相较于资本主义来说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还不成熟。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有了希望,苏联从成立到垮台无疑是一部社会主义运动兴衰史。苏联是军事政治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和美国并列为超级大国,因为苏联曾取得的成就,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社会主义运动鼎盛时期曾多达一百多个国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一时。新中国就是在苏联影响下慢慢走向强大的。但是因为苏联自身模式的弊端性,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发动的“颜色革命”,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与此同时,其他受苏联照拂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危机,没有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改旗易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纷纷倒退。这次倒退,国际国内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国内部分专家学者担忧在中国重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无疑会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做“最后的挣扎”,看不见希望,苏联过去比中国的综合实力强大许多,还是没有阻挡失败的命运,因为没有成功的案例,很多人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是将信将疑。
(二) 现实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属性质疑带来的影响
十八大提出坚定制度自信的要求。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发展,很多制度还没有确立,确立的一些制度有待完善,有的制度执行性不强,制度体系还不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是单纯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只具有中国元素的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本土土壤结合所生长出来的果实。正是因为这样,一些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纯正的社会主义,还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不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原则,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不是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这些质疑都加大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部分观点认为加上中国元素在里面的社会主义是不符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描绘。这些质疑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认为中国现在走的社会主义不是最原始的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导下,中国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制定的一些列制度,都是以人民为中心,都是人民利益让其充满生机活力。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三) 外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带来的影响
社会主义起源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不能并存的。美国与苏联之间博弈的几十年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之间的竞表达得淋漓尽致。苏联解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进行渗透,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著名的“六四风波”就是资本主义进行分裂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开放的大门打开,既进来了资本和技术,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趁机尾随。意识形态的对立是无形的,通常选择有形的方式表达,资本主义通过不同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腐朽的文化包装成美丽的童话,对中国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前社会拜金主义氛围浓厚,很大程度上就是年轻一代崇拜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至上,尤其是许多大学生崇尚美国吹捧的民主自由,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感到失望,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捆绑人性,不得自由。美国渗透的能力非常强大,中国不是人人都是孙悟空,过去十年左右,高校教师、党的领导干部都出现过政治立场不坚定的问题,高校教师讲座公然鼓吹美国民主,抨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官出事寻求美国政治庇护等等情况,都不难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渗透是很强的。青年一代未经受过革命时代的检验,难以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热忱,在资本主义渗透的过程中难以抵抗,资本主义擅长从思想上腐化青年人,思想不坚定,政治就危险。所以,应该将“四个自信”融入到公民日常的教育中,以此让中国人民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卷),人民出版社,2009.
《鄧小平文选》(2卷),人民出版社,199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3卷),外文出版社,2020.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人民出版社,2013.
李斌雄,《扎紧制度的笼子》,武汉出版社,2017.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的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二、论文类
邹升平.比较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J].理论导刊,2014.
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多层次解读[J].教学与研究,2013.
郝永平,赵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由和底气[N].经济日报,2019.
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J].新视野,2013.
刘朋.试论邓小平的制度自信[J].岭南学刊,2014.
秦宣.制度自觉、制度自信和制度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
胡建华.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多重逻辑[N].广西日报,2019.
任晓伟.制度自信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自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贾绘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框架分析[J].理论探讨,2014.
作者简介:朱双双(1995.4-);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党内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