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20年11月6日下午,应全国公安文联邀请,在被金色落叶铺满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园里,《啄木鸟》杂志和《人民公安报》副刊部的编辑们与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欢聚一堂,畅谈文学的创作与发表,共话公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座谈会由全国公安文联创作联络部副主任陈晨主持。
应大家要求,《啄木鸟》杂志主编杨桂峰介绍了《啄木鸟》的办刊情况和近年来在文学作品影视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以《啄木鸟》刊发的作品和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经历为例,解答了许多学员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杨桂峰主编介绍了《啄木鸟》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自1980年《啄木鸟》以书代刊出版至2000年。此时恰逢改革开放后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啄木鸟》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和名家、大家的集結,迅速赢得读者,创下了单期发行180多万份的纪录,其间刊发的反腐题材长篇小说《抉择》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2010年。这个阶段《啄木鸟》由双月刊改为月刊,逐渐确立了其“立足公安、面向社会”的办刊宗旨和强烈关注现实的办刊风格,推出了“大案要案”、“尘封档案”等品牌栏目,并入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至今。《啄木鸟》关注法治中国进程,聚焦火热公安生活的办刊风格得到进一步明确,杂志被评为全国“百强报刊”,刊发的《英雄梦》、《光荣时代》、《最深的水是泪水》、《破冰之战》、《蓝与黑》、《湛蓝色的雁群》、《东方黑客》和《网探》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啄木鸟》正以其独特的题材优势逐步形成公安题材影视孵化器,凭借微博、微信、抖音、喜马拉雅FM等新媒体力量打造刊、书、影、音、网五位一体的法治文学融媒体平台。
那么,《啄木鸟》的选稿标准是什么?一部好的作品又是如何刊发出来的呢?
杨主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在真实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浓缩提炼和艺术加工,她以张平近两年来刊发的反腐题材长篇小说《重新生活》、《生死守护》,孙明华的反映辅警生活的长篇小说《湛蓝色的雁群》和冯锐的反映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崔道植传奇经历的纪实文学《没有门牌号的客栈》为例,分享了这几部作品从选题到创作,以及反复修改打磨,最终精彩呈现的过程,为学员们生动讲述了从发现生活到文学创作再到杂志刊发、影视改编的完整路径。
随后,《啄木鸟》的资深编辑谢昕丹和张璟瑜分别分享了小说和纪实文学两种题材作品的策划和编辑心得。谢昕丹从故事、语言、人物三个角度,分析了好小说的构成要素;张璟瑜则分享了《啄木鸟》纪实作品栏目的组稿经历,希望更多的公安作家加入到纪实文学的创作中来,用纪实作品来展现火热的公安生活,也通过纪实作品的采访创作,更加深刻地认识新时代公安工作的特殊价值和伟大使命。
《人民公安报》副刊《剑兰周刊》是公安系统内作者刊发文学作品的主要阵地之一,副刊主任丁晓璐详细介绍了副刊的版面设置和用稿标准,并对公安作者作品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提出,公安作者在平时的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跳出公安看公安,学会重新审视生活。资深编辑武忞是在座许多学员的老朋友,她就公安作者作品中的常见具体问题与大家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
通过编辑的抛砖引玉,作家班上的学员也纷纷加入讨论。来自黑龙江省公安厅的冯锐是《啄木鸟》和《人民公安报》的老作者,他坦言自己并非在从警之初就擅长写作,而是因为工作的需要,逐渐在战斗中创作,在创作中成长。他特别感谢杨桂峰主编和丁晓璐主任在创作道路上给予他的帮助和指引,他分享道:“当编辑给你来电话的时候,就是你进步的时候,一定要把握这种机会。”他鼓励大家要大胆地写作,不要顾虑太多,要珍惜与编辑交流的机会,在创作中一步步成熟起来并享受写作的乐趣。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新华派出所民警张军曾两次荣获“金盾文学奖”,在分享创作经验时,他却着重分享了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反思自己的小说创作,张军认为其中存在实与虚、骨与肉、急与缓三种关系把握不到位的情况,此次在鲁院的学习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着力寻求突破。
公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靠的是公安文学创作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这是连续举办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的目的所在,而《啄木鸟》和《人民公安报·剑兰周刊》正是培养公安作家的苗圃,讲好中国警察故事的平台。通过一下午的热烈交流讨论,编辑和学员们更好地加深了理解,对接了需求,激发了热情。
在北京最美的秋色里,一群身着藏蓝色警服的文学爱好者们因文学相识,因鲁院相聚,播撒下文学的种子。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公安文学的枝头将会不断地发出新芽,冒出新枝,开满鲜花,结下硕果。
责任编辑/张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