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燕
摘要:当下,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一度以平民视角、民本意识进行新闻报道、并为百姓所津津乐道的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日渐式微。这促使传统电视媒体必须正视媒体格局结构变化与舆论生态深远变迁的现实,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电视民生新闻要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在融媒语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传播逻辑。本文通过分析融合浪潮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与具备的优势,探索出电视民生新闻融合传播的路径。
关键词:民生新闻 融合传播 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与迅猛发展,使得当前的传媒语境和传媒业态被深刻重塑。传统的电视媒体在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影响力每况愈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影响力也在传播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日渐式微。如今,国家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抢抓机遇,遵循传播规律,实现媒体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影响力。
一、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挑战
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搭建出信息传播的主要网络,曾经一度执掌舆论主阵地的电视节目覆盖面逐渐变小,影响力不复从前。电视民生节目在语态、形式、渠道等多个维度上遭遇挑战。
1.传播语态娱乐化,消解人本主义。当下的媒体环境表现出较强的泛娱乐化特征,偏低俗、重噱头,整体呈现出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风潮。然而,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仍然是新闻,展现民生百态,传达民情民意,且对信息有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换言之,其内核是严肃性的人本主义,这与娱乐主义存在天然的相斥性。一些电视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诉求,不惜降低格局,一时之间猎奇庸俗的新闻甚嚣尘上。这一问题尤其在地方电视民生新闻中较为显著,表现为镜头上的暴力、血腥以及题材上的低俗八卦取向。例如,四川某民生频道播出的系列新闻《QQ群出现不雅视频 爱心人士齐力救小狗》,尽管标题打着“爱心”的名号,在文本语态上却充斥了大量色情词汇,具有不良的引导暗示性,反映出电视民生新闻在融媒时代的精神失守。
2.传播环境碎片化,冲击报道形式。融媒体传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碎片化,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将用户从电视前“解放”,彻底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消费习惯。在此背景下,新闻文本被分解为链接、短视频等形式,渗透到受众更加广泛的生活场景中,如坐地铁、吃饭、午间小憩等,打破了电视民生新闻传统的整体性报道模式。民生新闻“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段子化”的傳播趋势,而深度化的内容也被碎片环境消解为浅显直白的信息,不利于深度性拓展。此外,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赋予了受众更高的选择主动性——在算法的选择下,受众可以选择其偏好的新闻和内容,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被颠覆,逼迫电视民生新闻必须做出转型。
3.传播渠道多元化,挤占生存空间。融媒体极大地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互动平台,诸如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然而,电视新闻产品在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硬着陆”问题。所谓“硬着陆”,是指传统电视媒体尚未从根源处找出适应媒体融合传播的新闻内容生产逻辑,仅机械性地从渠道方面进行拓展,尚未从内容与质量方面进行实质性和适应性的改善。例如,山西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都市110》栏目通过电视播出时,在新闻播出过程中硬性加入记者通过栏目官方快手平台联系民众的片段,显得生硬、牵强,甚至影响到节目的流畅播出。如此,电视台专业生产出来的新闻内容在移动平台传播时,很快被淹没于信息爆炸的海洋里。传播渠道看似选择变多,却无电视民生新闻的“立足之地”。
二、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优势
融媒体环境之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挑战,却也迎来机遇。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视角和情感上都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独特的内核价值。融媒体浪潮下,电视民生新闻更需要坚守和发挥其新闻品质和优势。
1.平民化视角的人文关怀性。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往往与人民百姓的生活起居息息相关,具有市井化的色彩,贴近民生,反映民情,传达民意,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这正是电视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与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浓郁的地方本土化倾向。电视民生新闻往往聚焦于“身边事”,如江苏广电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等,从节目名称即可窥得其报道范围,锁定一城一地,关注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一些节目甚至会采用方言进行报道,体现出不一样的地域人文感;第二,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民生新闻着眼于一个个普通人的生存和思考状态,往往以当事人的视角展开讲述。例如,沈阳电视台的《直播生活》为百姓表达诉求提供了一个平台,真正深入到了群众之中,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
2.民生类策划的丰富选题面。“民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丰富议题,涵盖性非常强。民生类新闻的策划往“大”可涉及就业、医疗、教育、脱贫攻坚等两会关心的重点议题,往“小”可涉及偷盗抢劫、停水停电、邻里纠纷等接地气的生活问题。而碎片化、多渠道的融媒环境在这个视角下也化为一把“双刃剑”:尽管分散了受众,却也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广阔的内容池和动态的信息源。人民群众的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发挥选题优势,不仅可以从互联网社群,如豆瓣、知乎、微信朋友圈中挖掘动人的民间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丰富新闻素材库;另一方面也可以深挖某个场景或某类议题,例如,梅州广播电视台的《民生820》与法院合作推出电视专栏“法庭内外”,展示法官的办案过程,对百姓关注的案例进行形式多样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宣传教育意义。
3.电视台制作的专业性资源。电视民生新闻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电视新闻”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专业能力和媒体资源。自2003年《南京零距离》开国内电视民生新闻“先河”之后,电视媒体已经积攒了多年的民生新闻生产经验,近年来也积极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优化技术和人才队伍。电视新闻作为老牌传统媒体,往往具备专业的新闻采编团队,在当地积攒了品牌声誉,拥有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民生新闻因其动态性和引导性,尤其需要配备严密复杂、灵活应变的生产机制。就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而言,传统的电视媒体一直以来都是引导主流舆论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多年的民生新闻采集、制作、播发,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流程,建立了品牌、资源优势,在大众心目中有着很强的公信力。
三、融媒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逻辑
民生新闻节目的融合传播需尽快實现由表及里,从传播方式的简单相加过渡到深层内里的互相融合。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播共融互通的实践中优化传播效果,扩大节目影响力。
1.建构题材内容的差异化特色。在信息繁杂的融媒体时代,内容仍然是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制作人要在选题上下足功夫,找到内容的差异化定位。例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主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构筑下的“临场时空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风格;浙江广电的民生休闲频道节目《1818黄金眼》的内容特色在于“深一度”板块下记者深入事件的暗访调查,其中不少新闻都会有后续跟踪报道,显著区别于其他民生新闻浅尝辄止、哗众取宠式的内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新闻评论也富有特色,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增设观点输出,给观众留下犀利深刻的印象,发挥对受众的正面引导作用。此外,在直播盛行的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还可以培养具有观众缘的主持人,以“带货”“辣评”等方式增强节目的辨识度特色。
2.发挥电视新闻的专业性优势。电视民生新闻生产者应当始终遵循一系列严格的新闻采写、摄制流程,包括电视台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关制度,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和权威性。在国家全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当下,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者应该坚持主流媒体的专业原则,创新新闻生产理念,生产真实、可信且有深度的内容,使传统媒体在长期的新闻生产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势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不可撼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真正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电视民生新闻制作与传播者要敢于“动真碰硬”,从思想上、制度上进行自我革新,采用适合多媒体传播的话语方式来建构节目,落实“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融媒发展路线。
3.提升节目的公共服务价值。电视民生新闻要突出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尤其是其主体在于“民生”,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具有最直接的社会影响力。要提升内容的公共性,注重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在选材的时候跳脱出琐碎的家长里短,而是挖掘民生新闻背后的社会价值,让报道与政策接轨,与主流价值观相吻合,发挥民生新闻的引导意义,搭建一条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有益桥梁。此外,制作者也要积极拓展民生节目的服务性,在融媒体时代找到节目的新定位。例如,上海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坊》,推出了名为“新闻坊+”的全媒体民生服务平台,帮助市民寻人寻物、线索爆料,关注上海早晚高峰交通动态,并且还与公益组织展开合作,真正意义上推动电视民生节目从“关注生活”转型为“服务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受众的生活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4.借力新媒体优化传播体验。最后,电视民生新闻还要学会“借力”新媒体,开辟和适应新兴传播渠道,充分发挥新兴媒介的互动优势,深化和提升节目品牌在大众心中的形象。譬如,《1818黄金眼》做出了积极大胆的跨媒介融合尝试,不仅打通了公众号、微博、爱奇艺、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搭建了新老媒体同步的播出模式,还与哔哩哔哩合作推出了民生纪录片作品,不断拓展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实现上的可能性。而山西电视台的《都市110》也着眼于融媒体传播生产运行机制。譬如,2020年6月11日播出的天气情况,电视上播出的是由现场记者在迎泽大桥的出镜介绍,标题为《天气变化明显 出行多加注意》。同样内容,“都市110”微信公众平台标题换做《山西:阵雨、雷阵雨、中到大雨,降雨“打包”上线!》,该标题新鲜、醒目,表述也较灵活轻快,辅以轻松有趣的图片,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传播显然更适于融合传播语境。
四、结语
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应该“扬长避短”,通过技术革新、观念更新、思路创新,生产优质内容,输出主流价值,变机械相加、外在拼合为内在深度融合,借助移动平台找到更加科学的传播路径。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播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本文系2018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时代语境下山西电视台民生新闻主持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8C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翁斌.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5(15).
[2]林小勇,罗惠.互联网思维下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广播,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