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VR新闻的探索与启示

2020-12-07 06:10杨毅
传媒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融媒体

杨毅

摘要:VR技术与传统的新闻传媒业态的结合,给新闻传播带来新的体验方式,让新闻传播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引发了传媒业界的深刻变革。《纽约时报》作为美国传媒巨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最早进军VR新闻的纸媒之一,在建立VR新闻平台、制作VR新闻视频等方面都有大胆尝试和投入,为业界提供了丰富经验。本文以《纽约时报》的VR新闻探索实践为例,阐述其具体措施和影响,以期为我国VR新闻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VR新闻 《纽约时报》 融媒体

融媒体是一个新理念,指的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体优势,通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各类媒介发挥协同服务的最佳优势。VR技术是一种诞生在融媒体时代的技术,依赖于人工智能、三维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等关键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利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VR技术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真正应用到新闻领域的时间还不足4年。VR新闻是VR技术与新闻相互融合的产物,能够打造独特的视觉和听觉环境,随时随地为受众带来鲜活的现场氛围,让用户有机会参与新闻,甚至成为新闻中的主角。《纽约时报》认识到VR在新闻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率先尝试,成功成为世界VR新闻的时代先锋。

一、《纽约时报》VR新闻的探索经验

《纽约时报》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代表之一,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得到了世界传媒业界的认可。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纽约时报》率先进军VR新闻领域,为传媒业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率先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建立NYT VR平台。自 1851年创刊以来,《纽约时报》与时俱进,一直坚持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20世纪末期,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纽约时报》及时认清局势,开始向数字媒体方向转型。1999年,《纽约时报》建立独立的网页编辑部,让全球范围内的读者都能通过其官网阅读新闻;2010年至今,《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访问量持续稳定。其VR新闻等前沿项目都是在官网上推出的。2015年,《纽约时报》看到了VR技术的发展趋势,与谷歌、通用电气等互联网和技术巨头公司加强合作,共同创建了专属VR平台——NYT VR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广初期,NYT VR为增加报纸订阅客户的下载量,与谷歌协商合作,免费向订户赠送一百万多套谷歌纸板头盔,用户只要下载手机软件,将手机放置于头盔中,就可以体验VR虚拟世界。实践证明,这一举措非常正确。报纸和谷歌纸板头盔设备一经发放,就有将近60万人下载了NYT VR客户端,使得NYT VR成为《纽约时报》旗下下载量最多的手机应用,为VR新闻的普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2.将国际新闻通过VR视频发布。《纽约时报》与Vrse公司密切合作,拍摄了有关难民的视频新闻——《流离失所》。视频以叙利亚战争为背景,记录了三个叙利亚孩子的苦难生活,产生巨大反响。该VR视频长达11分钟,却让观众意犹未尽。VR新闻赋予文字以生命力,受众佩戴谷歌眼罩设备,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军用飞机飞过头顶,各种生活物资时不时坠落下来,仿佛亲历战争,能感受到战争的真实氛围。VR新闻让读者从被动变为主动,感受到不一样的新闻体验。

《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力求深度和热度,往往直击内心。但不是所有新闻都适合用VR技术呈现,因此,《纽约时报》VR视频的題材选取非常谨慎,从前期制作、拍摄到后期制作都需要很长时间。较为成功的还有针对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制作的VR新闻《巴黎的守夜》,为了更好地呈现事件发生之后的真实社会心理,团队先派编辑和视频记者到达现场,然后由后期制作团队进行视频连线指导,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拍摄水准。随后,《纽约时报》的VR团队一气呵成,2年内制作了20部VR视频,极大地丰富了平台内容,成为国际VR新闻行业的领军者。

3.大胆投入,多元化运作模式,促进平台良性运作。2015年,VR技术还未得到全方位普及,VR新闻的制作成本非常高,从前期策划、视频内容拍摄到后期制作,都需要极高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要想拍出高质量的VR新闻,首先要做好“入不敷出”的心理准备。《纽约时报》敢为人先,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报纸投入大量资金引进VR技术,与谷歌、三星等公司合作以分担部分资金压力。当然,资金只是一方面的问题,团队的综合专业技能素质更是关键。并不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能用摄像机拍摄专业的新闻素材,也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处理复杂烦琐的后期剪辑,而这直接关系到VR新闻的成败,对整个制作团队都是极大的考验。《纽约时报》在投资VR新闻的同时,还收购了一些广告公司和设计公司,并且获得了通用电气和宝马公司的赞助,以便提升VR新闻、视频制作等方面的创新力以及广告营销能力。这种做法一改纸媒低迷的广告市场,目前已经助力报纸盈利。《纽约时报》已经开始独立制作VR内容,内容除了涉及新闻,还延伸到太空旅游等领域,初步形成“VR新闻+VR广告+VR旅行”模式,充分整合了可利用的资源和优势,搭建了多元化的平台,带给受众非凡体验的同时,各个板块得以良性运作,相互促进。

二、《纽约时报》VR新闻带来的变革

《纽约时报》营造的360度全景VR新闻,从叙事方式、呈现形态到传播效果都展示出新的特征,堪称新闻史上的一次革命。

1.新闻叙事方式跨越时空。《纽约时报》VR新闻采用360度全景模式,运用多种视觉语言建构VR虚拟空间,为受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新闻体验。与传统视频新闻相比,VR新闻一般采用长镜头叙事方式,并组合多个画面增加立体感,无形中增添了新闻时空呈现的真实性,并且能恰到好处地让故事展开。VR技术能够制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画面,这不仅降低了受众接收信息的门槛,也更能够满足受众需求。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画面造就的虚拟现实环境,这意味着每一则VR新闻都要打造出独一无二的环境语言,让受众沉浸在现场氛围之中,这恰恰契合了融媒体时代“浸入式”新闻的要领。VR新闻从业者总结发现,传统新闻采用线性叙事结构,而VR技术则是“复线结构”,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新闻事件主体的话语权威。

VR新闻的叙事方式可以跨越时空,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开端,用户成为新闻场景中的主体,不再被动,能够通过自身捕捉的细节和VR信号来判断所处的环境。其次是探索,在用户充分熟悉新闻环境之后,主动找寻各种线索以及更多的细节,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并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相联系,完全沉浸在VR场景中。最后是指意,用户从VR虚拟场景中回到现实,细细品味VR体验,将虚拟与现实放入同一时空,归纳理解新闻的现实意义,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完整复述新闻。整个过程中,用户在虚拟和现实之间不断切换和体验,使跨时空的叙事方式既对立又统一。

2.新闻呈现形态和制作过程产生新样态。《纽约时报》大力发展VR新闻,引领西方多家媒体对VR新闻的研究和实践,对VR新闻概念的认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体验模式或是拍摄方式,而是上升到有相对独立价值与特定属性的新闻生产模式。VR新闻的呈现形态突破了以往的制作范式,使新闻呈现从平面转向立体,新闻内容不再流于表层。具体而言,VR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运用图片、文本等二维符号进行呈现的束缚,将人工智能、三维建模等技术充分与新闻融合,展示出360度仿真场景。新闻呈现形态于是由二维平面转变为多维立体,能够全方位展现事件的整体面貌。新闻用户只要点击鼠标或拖动屏幕,抑或相关电子设备,就可以设身处地体验新闻现场。当然,VR新闻的制作过程是促使新闻呈现形态多样化的关键。《纽约时报》项目部统计数据表明,VR新闻视频的前期制作时间最少是普通视频的1.5倍,这还不包括筹备调查时间,其拍摄时间高出普通新闻视频2倍,后期制作是耗时最多的一环,至少比普通视频多消耗十几倍的时间。对此,《纽约时报》VR新闻团队做出了很多技术方面的努力,通过定位技术和VR等技术,尽力扩大VR新闻取材领域,保证基本的时效,必要时压缩视频尺寸,使用户通过客户端接收视频内容更加方便。

3.新闻传播效果强大。《纽约时报》VR新闻最直观的传播效果就是让新闻更加贴近受众生活,让人们能够身在新闻之中体验新闻,实现“触摸”新闻的效果。《纽约时报》在应用VR技术的同时,斥巨资打造移动终端,塑造了前所未有的身临新闻现场的体验,并因此引发了新闻传播大变革。《纽约时报》的VR新闻从呈现形式到内容制作都极其用心,尤其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另外,强大的传播效果离不开《纽约时报》对自身品牌效应的充分利用,而且得益于及时建立了可以随时更新和升级的内容管理系统。《纽约时报》力求让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带来的便利,让VR技术走入寻常读者家庭,足不出户看世界,体验人生百态。《纽约时报》的新闻理念已经助力VR新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美国多家媒体积极尝试VR新闻报道,英国《华盛顿邮报》也积极试验VR新闻视频,世界VR产业大会于2019年在我国召开,凡此种种,足见其效果,其对我国媒体开展相关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三、《纽约时报》VR新闻发展的启示

《纽约时报》VR新闻的成功经验和影响在世界引发了震动,也给我国VR新闻带来很大的启发。

1.突破成本、技术等制约因素,建立优质的VR新闻平台和移动终端。《纽约时报》VR新闻的开发和制作成本极为高昂,仅在移动终端就耗资100余万美元,但选题囿于国际热点新闻,这是其局限之处。我国VR新闻本身起步晚,以新华网为首的主流媒体制作的VR新闻与真正意义上的VR技术有很大差距。2016年5月,新华网首次向中国民众展示VR新聞频道,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民众缺少相应的VR设备,而且当前的市场还不具备免费发放设备的条件;同时,新闻工作团队的VR专业技能仍不够充分,不具备应用设备就能达到虚拟效果”的软实力。可见,我国实现VR新闻普及和发展的关键是突破技术壁垒,打破成本制约因素,为建立优质的VR新闻平台和移动终端创造先决条件。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成本投入低、技术力不足带来的影响,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成立专门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我国自主研发VR设备的能力,不以高昂费用从国外进口VR设备。加大必要投入,通过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产业合作,提升VR新闻制作技术的同时,降低用户消费成本,做好建立优质平台的前端工作。

媒体工作人员也要发挥自身优势,保持新闻人敏锐的嗅觉,坚持锐意进取的精神,积极接受VR新技术的洗礼,主动探索和学习VR新技术,将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与VR技术紧密结合。媒体亦可主动与VR技术人才寻求合作,共同建立VR新闻平台,以普及VR移动终端为共同目标。

2.同社会多元素融合发展,创造5G+VR新闻的大环境。我国VR新闻的发展已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整体视角较为狭窄。与《纽约时报》将VR新闻与广告、互联网公司融合相比较,我国VR新闻的运作模式过于单一。

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手机用户和网络视频用户的数量都很庞大。社交媒体大举拓展,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手机APP用户激增,这些热门的手机软件已经具备了多元素融合的思想,具有娱乐、科普等功能,还积极与新闻接轨,其热度不亚于主流媒体。我国主流媒体VR新闻应该取长补短,在借鉴国外主流媒体成功经验的同时,及时向国内社交媒体寻求合作,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同时将“社交”元素嵌入其中,不失为一个新的“突破口”。结合社交环境聚合性建构理念,我国VR新闻能借助成熟社交媒体的优势和功能,加深受众对新闻的接受度,还可以适当采用“精选留言”功能,让受众将亲身体验发布出来,这对构建具有新闻价值的良好信息环境大有裨益。

目前,我国互联网巨头华为研发的5G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沿,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必然为我国VR新闻的发展提供无可比拟的契机。我国新闻界应积极认识到5G发展的利好局势,自上而下,积极配合,将5G技术、VR技术与新闻开发紧密结合,这不仅需要新闻专业人员、互联网技术人才以及VR技术人才的合作与交流,还需要注重提升信息监管的水平与信息安全环境的塑造。“5G+VR”新闻的时代已经不远,“5G+VR”必将为我国新闻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助力我国跻身成为世界VR新闻领域的领头羊。

3.明确定位和受众,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我国国内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在传统新闻领域一直都处于权威地位,广受业界好评。但是我国媒体在VR新闻领域整体滞后。

以首先涉足VR新闻的新华网为例。新华网在2018年制作了120多篇VR新闻,经过分析不难看出,其VR新闻选题较为分散,涉及的领域也较广,共同特点是偏向于能够产生强大视觉效果的事件。节日庆典、自然景观、公园风景等VR新闻对受众的价值观引导并不深入,情感共鸣不大。可以说,以新华网为首的主流媒体在VR新闻生产定位方面出现了偏差,无法引起受众的深度思考,一定程度上是对VR技术的浪费。互联网和移动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民众获取信息的心理和速度都发生了变化,往往追求“快餐式”的信息接收,对新闻的理解囫囵吞枣,容易断章取义,因此,很多传统新闻都面临着公信力下降的考验。面对如此窘迫的现实,媒体唯有沉静下来,把握自身定位和受众群体,坚持自身的发展方向,做好新闻导向的“掌舵手”,再加以严谨的、对自身和受众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够在繁杂的信息环境中脱颖而出,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让受众在无形中成为自身的忠实追随者和拥护者。相比之下,我国VR新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受众的思想更加多元化,信息方式也更加活跃,相关媒体人必然要具有更加超前和深刻的认知,当VR新闻的受众门槛大大降低时,依旧保持清晰的思维,把握自身VR新闻的方向,明确“给谁看”,以及应该倾听哪部分受众的声音,抓大放小,勿让小部分不了解VR新闻的受众牵着鼻子走,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为我国VR新闻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奥博.视覺传播时代VR新闻的变革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17).

[2]蔡琪.《纽约时报》VR新闻发展与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3]王颖.《纽约时报》VR新闻的实践与思考[J].传媒,2016(15).

[4]常江,徐帅.从“VR+新闻”到“VR新闻”——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转变[J].新闻记者,2017(11).

[5]张钊瑜.VR新闻对新闻传播业态的重塑与反思[J].新媒体研究,2019(06).

[6]牟春美.国内VR新闻现状探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融媒体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