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读于普通高校的藏族学生在初入大学时会面临学业基础、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与自我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合理应对与否将直接影响专业学习进程,因此,教师可根据这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专业特点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思路。针对这一问题,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为个案进行探讨,将“适应—启发—引导—自我发现”的培养思路置于藏族学生的学业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与作品展现等建立学业自信,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与能力提升。
【关键词】藏族学生;人才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业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学院2017年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JGB03)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就读普通高校的藏族生源数量逐年上升,藏族大学生在高校各个专业就读期间的学业情况及人才培养思路等问题愈加受到关注。对藏族大學生来说,在西藏自治区高校、民族高校或普通高校的民族班等就读,从学业环境到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是基于民族生源的特点量身定制,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能在短期内顺利适应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相较而言,就读于普通高校各专业班级中的藏族学生则要面对与其他各地生源同样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他们在环境适应、学业语言、知识技能掌握等方面所遇困难要多于其他学生,部分藏族学生未能较好地处理此类问题,因而难以建立专业学习兴趣。高校教育者们针对此问题做过多方面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寻求适宜的方法,以期为就读于普通高校的藏族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业有所助力。笔者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得益于马斯洛成长与自我实现心理学的理论指导,[1]对藏族学生在普通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习期间的学情变化进行个案分析,以期为同类院校藏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思路的进一步探讨提供基础资料。
一、普通高校藏族学生学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统一适用于该专业所有学生,藏族学生同样须按此完成学业任务。然而,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存在一定差异,藏族学生进入高校普通班就读必然面临一些基础性学业困难。以笔者所任教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藏族学生为例,进入大学初期的学习困难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汉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藏族学生在汉语书面表达方面与其他同学并未显现出明显差距,但由于日常交流更习惯使用藏语,因此,大多数藏族学生在课堂发言等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此种情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多数专业实践课程都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藏族学生在此方面稍显薄弱,在专业课学习初期,部分同学明确表示,自己因计算机使用能力弱而失去学习信心或非常担心不能通过课程考核。
有学者在论及就读于普通高校的民族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时,主要总结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学业基础差距,另一方面是人际交往与自我成长发展局限,[2]这与笔者所任教专业的藏族学生情况基本一致。值得强调的是,普通高校的藏族学生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才能与其他学生一样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然而,因学业基础差异导致的困难又往往是他们建立学业自信的障碍。因此,如何引导藏族学生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学业,并在四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完成自我认知与提升,就成为相关专业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藏族学生培养思路
相关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与实践中深入思考如何在藏族学生的培养思路上做出适当调整,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业指导不应仅限于某一课程,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建立学业自信,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应当回归学生本身。本文依据笔者所任教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三个年级教学班展开分析与讨论,藏族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约为10%,班级中另有苗族、壮族、白族、满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约占比例为20%,其他均为汉族学生。除藏族学生外,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此前均以汉语为第一学习语言,入学后未发现存在语言交流、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问题。相较而言,藏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日常交流语言主要为藏语,基于此情况,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专业特点,对藏族学生的培养思路宜在原有方案基础上做灵活调整。
(一)渐进式环境适应
藏族学生初入大学,首先要面对的是自然环境的适应问题。这一阶段,尤其是在入学军训期间,环境变化带来的醉氧反应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身体不适,教师一方面应注意关切学生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着重引导班级学生之间积极交流,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在班级内建立活跃的交流氛围,为藏族学生消除环境陌生感。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入学初期即鼓励藏族学生在班集体中发言或参与活动,能有效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预备积极的心态。事实上,许多新入学的大学生会因为生活不适应导致学业难以继续,渐进式的环境适应是后续学习顺利展开的基础和保证。
(二)学情分析与实践教学思路
教师对藏族学生逐一进行学情分析,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课程学习指导,弥补他们与其他同学入学时的差距。在教学引导和方法上注意差异化对待,以期在不同地区生源的学生之间消弭差异。与此同时,教师亦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藏族学生们的个体学习兴趣及特点,以此为依据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们设计适宜的模式,自由分组与随机搭配并举,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圈子。
进入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观察藏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作品及个人感受,通过定期访谈的方式跟进其学习情况,构建“个人兴趣——能力提升——就业需求”的培养路径,对藏族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力争做到一般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地区特色培养相结合。一般专业课实践教学尚无法全面顾及藏族同学的个人情况及就业需求,对此,任课教师可酌情进行引导和拓展,鼓励藏族同学利用寒暑假返家期间尝试接触家乡所在地的新媒体单位,了解当地岗位需求,以便在回到课堂后有的放矢地培养并提升个人能力。正如有学者在论述同类问题时所言,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应“拓展思维视野,扎根本土实情”[3]。
三、以实践教学促进藏族学生建立学业自信
基于前文所述,笔者将该培养思路应用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不同年级的藏族学生,经教学实践检验发现,对藏族学生设计明确的培养思路能够有效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并在学业中获得明显的进步,与此同时,藏族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检和自我认同感,由此,学业自信得以逐步建立。
(一)学习动机与环境适应
初入大学的藏族学生在学业计划方面较缺少主观能动性,这一阶段需要教师发挥主动引导的作用。教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与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或一对一交流,详细了解藏族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否困难、兴趣与特长等,亦能借此过程获知他们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与交流情况。
友善且活跃的班级生态能有效激发学生在日常交往与学业交流等方面的积极性。相较于教师的关注与鼓励,藏族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往关系对他们后续学习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基础学习阶段,开展多样化的班级课内与课外活动能为藏族学生锻炼语言表达提供良好时机,藏族学生通过与班级同学的频繁交流,不但能够发展友情,亦是他们在班级中主动寻找学习伙伴的过程。
(二)弥补基础与建立信心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通常以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参考,对藏族学生而言,他们在一年级时课程成绩普遍偏低,多数藏族学生明确表示课业任务困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语言运用方面,正如有学者所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基础薄弱可能导致教学“同步不同效”,若缺乏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则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挫折感或厌学心理。[4]作为辅助教学方式的一种,互助小组在课程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部分学生在与同学一对一的交流中进步明显。然而,据笔者进行学生访谈的情况可知,互助小组中明显的帮助与受助角色特征会使藏族学生产生自己稍逊一筹的心理暗示,影响学习情绪,进而导致较为被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本专业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班级内部建立起一种主动寻求式的不确定互助模式,这种交往关系能为藏族同学在班级内建立良好的学习与交往网络,也能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实施分组训练打下基础。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诸多课程与计算机操作密不可分,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会直接制约藏族学生在本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学习效果。根据对藏族学生的访谈可以了解到,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较少,那么,在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开设之前,本专业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帮助藏族学生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对藏族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可知,他们使用手机等新媒体设备的习惯与操作能力与其他同学并无差異,教师可以由此为切入点,组织小范围讨论会进一步了解藏族学生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兴趣和偏好,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智能手机应用、计算机上网与计算机其他应用关联起来,必要时亦可单独为藏族学生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操作练习任务,既能提升他们操作计算机的兴趣并建立信心,亦能为专业实践课程做好准备。
(三)主动寻求与自我获得
经实践观察,在语言交流与计算机操作两方面的能力得以补足后,藏族学生表现出较之前更积极的学习行为:一方面,在课堂讨论中愿意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能够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小组任务中找到自己擅长的角色。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应注重内容设计的开放性,既要符合实践教学目标,又要兼顾所有学生的可操作性和发挥程度等问题。在分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团队中找到各自的角色与位置,这样的设计有助于藏族同学发挥个人优势与特长。在本专业多门课程的实践训练中,藏族同学所在团队的作品不但水准优良,还传递了民族特色文化,在评讲课中获得积极而热烈的反馈。正如相关学习理论所述,学习动机是促使初始学习的因素之一,当学习者感受到其所学之物的有用性,尤其是他们能够用信息影响到他人甚至一个群体时,学习动机则会被激发。[5]教师基于对藏族学生个人爱好的了解,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时让这些学生能够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特长或民族特色文化。藏族学生通过完成实践作品来检验学习效果,亦能在实践交流和互动中建立学业自信。
(四)效果分析与延伸思考
为更进一步了解上述培养思路的合理性,笔者对校内不同专业班级的藏族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从访谈反馈信息来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藏族学生表示,自己在班级中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完成实践课程作品的过程中,他们能与班级同学进行专业的交流与学习,这让他们在本专业中更加自信和有成就感。相比之下,就读于另一专业的两位藏族学生表示,由于自己所学专业偏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类课程较少,因此与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交流不多,从主观意愿上,他们亦希望通过实践课程活动增加学习交流机会。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实践特征,本专业教师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对藏族学生进行学业引导,使他们在学习心理上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通过观察本专业不同年级藏族学生的课业成绩可知,他们的学习情况大多从入学后第三学期开始表现出明显进步,随着逐渐熟悉并适应学习环境,明确学习任务,建立学业自信,藏族学生不但在专业实践训练中有出色表现,理论课成绩和综合测评成绩均有提升。
然而,就笔者所任教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藏族学生的学业情况来看,仍有一些在教学中尚待讨论和需要推进的问题。例如,藏族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大学期间的学习节奏,他们在入学初期的课业学习中均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部分学生在前两个学期出现多门课业成绩偏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学习热情降低。因此,如何在入学后及时有效地激发藏族学生的专业兴趣,尽早建立学业信心,仍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的问题。此外,相关学者对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学业语言的设置已做过专门论述,学业语言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对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是一项必要的语言工具,然而该语言体系目前尚未建立,[6]基于此情况,各学校、各专业是否有必要依据实际情况开设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语言短期培训课程,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基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藏族学生的学情与自身发展诉求,本专业教师将“适应—启发—引导—自我发现”的培养思路与理念置于藏族学生的学业过程中,可以看到,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消除陌生感,专业实践学习任务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一方面,藏族学生在学业中能够从困惑、惧怕转变为积极自我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能够积累有益经验,对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理想的成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由于本校与本专业招收藏族学生数量及专业办学时间尚短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对藏族学生专业学习与实践教学问题的探索,无法展开量化研究,仅作为个案讨论,以期为关注此问题的学界同行提供一定的基础素材。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马斯洛.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203-231.
[2]王金元.当前非民族院校民族学生教育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以某高校藏族学生教育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77-80.
[3]刘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安院校情报人才培养探析:以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西藏教育,2019(4):11-13.
[4]张绍全.提高高职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民汉合班背景下的思考[J].中国民族教育,2019(12):49-51.
[5]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4.
[6]陈秀清,马少云,张诗雅.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业语言促进机制:课语整合视阈下的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20(4):21-25.
作者简介:牛海坤(198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传播媒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