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琴
[摘 要]商事法律应用作为西安欧亚学院商科的平台课,致力于培养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商”思维,提升学生法律素养。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该课程组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知识教学的有限性,使法律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全面、有针对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有利于培养恪守职业道德、德法兼修的商科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育人体系
课题:西安欧亚学院2017年重点课程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KC02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入了课程思政的新时代。
商事法律应用作为西安欧亚学院商科专业开设的一门法律课程,旨在提升商科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训练商科学生的“法商思维”。将思政教育全程融入专业教学,秉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克服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单一、实效性不够、教育体系孤岛化等问题,协同思政课程的“显性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基于此,商事法律应用课程组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
明确教学目标 重构课程体系
商事法律应用作为商科专业的平台课,课程目标需要围绕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予以明确。基于课程育人的理念,课程组深入学习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以法律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课程规划和课程设计中,培养德法兼修的商科专业人才。
1.课程培养目标
商事法律应用作为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平台课程,结合商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加强商科学生对商事法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认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商事法律的基本理论,学会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分析现实的商事法律案例,并尝试解决商业活动中的法律纠纷,提升商科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能力。
2.深挖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
商事法律应用课程组结合法律课程教育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凸显法律课程的价值引领,让学生能感受到法的正义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商事活动的基本规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实、守信等内容与商事法律课程进行有效衔接。学生在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的同时,教师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的关联点巧妙地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培养恪守职业道德、德法兼修的新时代职业人目标。
3.在内容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
在课程设计中运用反向课程矩阵设计法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思考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如何确认学生掌握了课程内容、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思考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以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将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学习设计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确保让学生头脑与身体“动”起来,确保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最终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设计
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初,商事法律应用课程组对传统的法律类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以往的法律课程教学相对保守,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进行听和记,同时因授课时间限制和师生数量比例悬殊,教师在课堂上很难针对教学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课程组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十分关注教學手段和教学载体的创新。
1.创新师生互动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构建“民主、和谐、互助”的教学模式(如图1),将学生引入“熟悉又陌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全程参与,使知识和情感融为一体。具体来说,课前教师下发学习任务单,学生需要在课前完成相关内容的预习或资料阅读,课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案例研讨、小组分享、课中测试等完成课程学习,课后学生通过提交案例研习报告、学习笔记、单元测试等巩固所学内容。通过相关法律文书的撰写、案例模拟等逐步实现学生法律思维和法律素养的提升。同时通过课程整体的评价机制,实现课程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融入具有思政元素的真实案例
在课程教学中,商事法律应用课程组建立了用于教学的案例库,这些案例大部分来自于真实的法律实务。在授课中,教师从案例库中抽取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或者深挖原有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或小组研讨的方式加深对案例的研究,一方面,让学生对于法律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这些鲜活的案例面前引发学生对公平、诚信、平等、自由等价值观的思考,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比如,在讲授合同法部分,通过让学生模拟合同订立的过程,体验合同订立的基本要件以及要约邀请、要约、反要约、承诺等合同订立的基本法律环节,同时观看视频、查阅资料理解契约精神中的契约严守、契约公平、契约自愿等基本的内涵,实现教学目标。
3.依据“大课堂”理念,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学以致用,课程组利用“大课堂”的理念,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非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专家学术讲座,邀请行业资深的执业律师和知名法学家为学生进行法律应用的解读,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法律宣传、案例观摩、经典案例分享活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树立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提高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坚持学习,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要实现商事法律应用课的“课程思政”改革目标,打造精品课程,达成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标,就需要专业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专业课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才能依托自身专业充分发掘法律知识背后的价值考量、人性关怀、制度定位、传统文化及立法背后的法律逻辑,充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不同时期下不同的立法背景,在遇到现实的案例时才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树立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教师从事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教学才能驾轻就熟,才能够实现法律课程知识性和思想性、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2.共享互惠,建立教师之间的定期交流研讨机制
课程改革必须依靠优质的教师资源,商事法律应用课程组建立之初就是一个具有法律教育背景的跨专业授课团队。为了实现课程组的专业融合,提升授课质量,课程组建立了定期的研讨机制,每周进行集体备课,学习课程建设相关理念,深入探讨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观摩与分享,并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研讨,使法律课教师能够与思政课教师实现教学研讨的连通,建立能够进行共享的教学案例库,打造通专融合的教师研讨机制,实现法律课程教学的思政功能。
3.言传身教,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育行风,关系教育形象,关系受教育者健康成长。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而且要在教学态度、教学投入、言谈举止、身体力行等方面综合提升,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谈举止。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师德水平高了,学生们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然后“敬而受教”。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关注社会热点,也容易受到非理性舆论的负面影响,这就更需要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有形的言传与无形的身教,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对舆情的理性分辨能力。
商事法律应用课程在建设中奉行专业为体、思政为魂的原则,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商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与道德情操,以实现课程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尚苏影.融入“思政”元素的行政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2]马丽欣,李丽昕.高校财经法律类“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6).
[3]王開宇.财经高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
[4]赵炬明,高晓卉.论大学教学研究的科学化、学科化与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