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分析 *

2020-12-07 06:25:16廖一群刘德东席徐翔赵琴飞钟田雨江丽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22期
关键词:生物膜黏液抗菌

廖一群,刘德东,席徐翔,赵琴飞,钟田雨,江丽霞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江西赣州 341000

铜绿假单胞菌(PA)广泛分布于水、土壤,以及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等,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可引起皮肤、呼吸道及烧伤创口的感染,也可引起菌血症、肺囊性纤维变性等。PA可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由于黏液型PA表面可产生大量黏液,从而形成生物膜,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本研究对临床分离黏液型PA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收集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从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到的PA共1 245株,其中黏液型PA 40株(3.2%),非黏液型PA 1 205株(96.8%),不重复计算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的菌株。

1.2仪器与试剂 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试剂(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FX200系列全自动血培养仪(美国BD公司),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中国兰琼脂培养基和M-H琼脂培养基购自广州迪景公司,药敏纸片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1.3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黏液型菌落是指菌落无色、边缘不规则,呈露滴状或胶冻状;无上述特征的为非黏液型菌株。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35 ℃孵育48 h读取药敏试验结果[1-2],按照2017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标准文件[3]判读结果,PA质控菌株为ATCC27853。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运用Whonet5.6和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用χ2检验比较组间耐药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黏液型PA的临床分布情况 40株黏液型PA除1株来自中段尿标本外,其余39株均来自呼吸道标本。来源患者的疾病类型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扩张症多见;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52.5%),其次为重症监护室(ICU,12.5%);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4~89岁、平均(62.9±12.2)岁,见表1。

表1 40株黏液型PA的临床分布情况

2.2药敏试验 黏液型PA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25.0%和17.5%,对临床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不高,为2.5%~25.0%;与非黏液型PA相比,黏液型PA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更低,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黏液型与非黏液型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 讨 论

黏液型PA是PA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非黏液型PA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成黏液型PA[4],其表面的生物膜使细菌易于持续定植于导管和黏膜,并逃逸宿主的免疫防御,从而抵抗抗菌药物的抑制作用,引起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5]。本研究中黏液型PA较多分布于呼吸内科、ICU,患者主要为气道结构改变性疾病(支气管扩张症、COPD),这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原发基础疾病、免疫力以及插管等机械操作相关[6],也说明黏液型PA是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药敏试验显示,黏液型P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总体并不高,为2.5%~25.0%,其中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10.0%,与陈近等[7]研究报道较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25.0%和17.5%,与刘丽娟等[8](<3.0%)和李代昆等[9](<3.0%)的报道差异较大,与非黏液型PA相比,黏液型PA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更低,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胡晓峰等[10]和谢国艳等[11]报道的黏液型P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非黏液型PA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存在地区性差异,菌株来源于不同的人群和地区,可导致病原菌耐药趋势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生物膜的产生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黏液型PA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但实际临床工作常常出现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导致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疗效不符。究其原因,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的菌落形态易发生变化,容易在感染部位形成生物膜,从而阻碍抗菌药物向菌膜内部渗透,降低抗菌药物的有效抑菌浓度,导致病灶内的细菌难以被完全清除[12-13]。故而临床治疗黏液型PA感染时,应考虑使用能破坏或抑制细菌生物膜的药物。已有研究表明,氨溴索合并环丙沙星能较好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14-15],低浓度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可阻止藻酸盐的产生,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物膜治疗[16],还有文献报道,金银花、大蒜素、云南白药等中药成分在体外可抑制生物膜的形成[17],这些可为临床治疗黏液型PA感染提供较好的选择。

因此,实验室在分离鉴定黏液型PA后,应及时报告并提示临床此类细菌可能形成生物被膜,临床医生在治疗黏液型PA引起的感染时,应根据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药敏试验报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

猜你喜欢
生物膜黏液抗菌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研究进展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光动力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