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苹,蒋峰原,宋忠瑞,徐 尚,王鹏伟,杨阳阳,黄智勇,吴书晗,郭玉秀,舒桂华△
1.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湖北武汉 430000;2.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新生儿科,江苏扬州 225001;3.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儿科,江苏仪征 211900
随着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极早产儿的存活率已经明显增加,但早期脑损伤(BIPI)发生率并没有减少,反而呈轻微上升趋势[1];严重者可致远期后遗症,如脑瘫、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认知缺陷、视听功能障碍、癫痫等[2],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及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HO-1)水平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预测中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分娩且24 h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7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胎龄≤34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感染、畸形、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染色体疾病及胆红素脑病、其他器官严重畸形者。根据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B超结果将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分为脑损伤组和无脑损伤组,脑损伤组又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组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PVL合并有PIVH者纳入PVL组)。PIVH组23例,PVL组10例,无脑损伤组45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长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3组间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血清HO-1检测 所有入选患儿均于出生后24 h采集2 mL静脉血置于含EDTA-K2抗凝剂的采血管中,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O-1水平。试剂盒为常州英格尔公司生产,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aEEG监测 患儿出生后1周内采用美国尼高力公司生产的Nicolet Monitor脑功能监测仪行aEEG监测,每次监测时间不少于4 h。aEEG评分:参照Burdjalov aEEG评分系统[3],分别从5 个方面进行评分,即aEEG 图形连续性(Co) 、睡眠觉醒周期(Cy) 、下边界值(LB) 、带宽(B) 和下边界值及总分(T),分值范围0~13分,分值越低,提示脑损伤越重。
1.2.3影像学检查 出生后2 ~3 d 常规行床旁头颅超声检查,出院前每周或隔周复查1次(检查显示异常者每周复查1次直至出院,检查显示正常者隔周复查1 次直至出院或出院前复查1次)。出院前或纠正胎龄40周时行头颅MRI检查。头颅超声判定标准[4],PIVH:室管膜下或脑室内呈强回声反射;PVL:侧脑室外上方回声增强,部分辐射皮质下,2周左右转变为低回声多发小囊腔改变。头颅MRI判定标准[4],PVL:脑白质区发现局灶性异常信号。
2.13组间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的比较 PIVH组、PVL 组aEEG评分均低于无脑损伤组,而血清HO-1水平均高于无脑损伤组(P<0.01);PIVH 组与PVL 组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脑损伤组和无脑损伤组aEEG监测结果的比较 脑损伤组33例患儿中,aEEG正常1例(3.03%),aEEG异常32例(96.97%),其中轻度异常12例(36.36%),重度异常20例(60.61%);无脑损伤组45例患儿中,aEEG正常41例(91.11%),异常4例(8.89%),其中轻度异常3例(6.67%),重度异常1例(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5,P<0.01)。
表2 3组早产儿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比较
2.3血清HO-1水平与aEEG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HO-1水平与aEEG评分呈负相关(r=-0.683,P<0.01),见图1。
图1 血清HO-1水平与aEEG评分的相关性散点图
2.4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用于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的效能 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最佳临界值及AUC见表3,ROC曲线见图2。
表3 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单独和联合用于早产儿脑损伤早期预测的效能
图2 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用于早产儿脑损伤早期预测的ROC曲线
早产儿由于脑血管结构发育未成熟,自主调节能力差,功能不完善,对感染、缺氧缺血等因素灵敏度高,较足月儿发生脑损伤的风险明显增加[5]。早产儿脑损伤已成为早产儿常见疾病之一及死亡的主要原因[6],存活者常并发脑瘫、智力发育障碍等。因此,及早发现早产儿脑损伤,并及时、恰当地处理,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其伤残率、病死率。
早产儿脑损伤由于早期症状呈非特异性,且临床表现隐匿,目前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B超对颅脑中央部位白质损伤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以动态监测早产儿脑部疾病的演变过程,且可床边操作,因而常作为评判早产儿脑损伤的首选方法[7]。头颅MRI检查为多参数成像,在反映脑成熟度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助于判断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时间,对于早期发现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不伴有囊变和局灶性PVL较头颅B超更有优势,特别是弥散加权像(DWI),对PVL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更高[8]。头颅B超对诊断弥漫性PVL和软化微小病灶(小于5 mm)灵敏度较差[9];早/极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生命体征常不稳定,需床旁辅助机械通气,离开病区行头颅MRI检查的风险大,扫描时间久,头颅超声、MRI检查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求操作更简便、可行、灵敏、特异、易于分析、安全的临床监测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aEEG是单通道、时间压缩脑电图监测,弥补了常规脑电图电极安置复杂及监测要求特殊等缺陷,为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床旁连续脑电监测的一种操作方便、图形直观的有效评估方法。本研究显示,脑损伤组aEEG异常率高于无脑损伤组;PIVH组、PVL 组aEEG评分均低于无脑损伤组,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10],表明aEEG评分系统亦可作为临床早期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的手段。HO-1是一种细胞分解血红素的关键酶,广泛存在于各组织细胞微粒体中,在生理状态下只有少量表达,而在缺氧、缺血、应激及细胞因子等因素的作用下可诱导其表达。其作用机制为脑损伤后促进血浆血红蛋白(Hb)与触珠蛋白(Hp)结合形成Hb-Hp 结合物,可被清道夫受体蛋白CD163摄取,在内质体中分解为血红素[11]。血红素为一种强氧化物,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易造成继发性脑损伤。血红素生成后转移至溶酶体中,HO-1可催化其代谢为无神经毒性的亚铁离子、一氧化碳及胆绿素,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有文献报道,血清HO-1水平可反映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的病情危重程度[12]。本研究中,PIVH组、PVL 组HO-1水平均高于无脑损伤组,提示早产儿脑损伤发生时血清HO-1水平反应性上升,可能通过抗氧化和抑制炎性反应等作用减轻细胞损伤,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关键作用[13];同时,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O-1水平与aEEG评分呈负相关;表明血清HO-1水平和aEEG评分可反映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程度。
本研究发现,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及两者联合用于早产儿脑损伤早期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但两者联用的灵敏度及AUC均高于单用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
综上所述,aEEG评分、血清HO-1水平均可作为预测早产儿早期脑损伤的灵敏、特异指标,但两者联用较单用aEEG评分或血清HO-1水平能更好地发现早产儿早期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