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秦皇岛为例

2020-12-07 16:51:38杨晓芳师缔文曹晓玉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杨晓芳 师缔文 曹晓玉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1.国家鼓励创新创业发展

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性想法后,“创业、创新”的主题被置于全新的高度。“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②

2015年,为了贯彻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国家创新创业人才主阵地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国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积极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围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利用五年时间探索建立集教学、学习、实践、引导、文化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满足国家实施科技驱动发展战略对“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夯实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昝力基础。”③因此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当地经济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2.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

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环首都经济带实现优势互补,深入探讨加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与当地经济影响之间的关系、分析具有高质量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留在当地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尤为重要。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人才资源优势全面展现,增加环首都高校教育带的大学生的国内及国际竞争力,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一)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1.取得显著成效且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京津冀协调发展作为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1)大学生创业心态较为积极乐观

在对河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查中显示,“有54.98%的学生选择可以考虑自主创业,26.12%的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只有18.91%的学生不会选择自主创业”④,这个数据表明了河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观念不断深化,且创新创业心态较为积极乐观。

(2)大学生创业形式趋于多元化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丰富的渠道,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式趋于多元化。高校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制定一系列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计划方案,通过成立创客中心、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加强校企合作等形式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创新创业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总体发展良好的态势。

2.存在问题且不容忽视

近年来,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河北的教育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中处于较为劣势的位置,导致河北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挑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其问题不容忽视。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高校作为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科研单位,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在此背景下,高校普遍忽略实践教学环节,尤其缺乏对此环节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及教学认知度不够、教学力量配备不足、经费投入不够等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校应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指导思想,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前,高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着结构不平衡、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应着力打造一支将创新理念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的教师队伍,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3)缺乏合理健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虽然因社会需要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刚起步且仅仅纳入“选修课”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体系不能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层次结构不健全且模式较为单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深度不够,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进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规划与建设。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势与劣势

1.具有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大学生能够权衡创业利弊,客观理性的分析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创业作为积累社会经验、缓解就业压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2.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

他们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对新兴事物接受力较强,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搜集信息获取资源,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前景,捕捉最新的行业动向,为自己所用。

3.大学生创新创业经验不足

大学生平日在校学习时间较多,参与社会实践机会较少,缺乏与社会的接触和了解,不能很好地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增加创业的风险。

4.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水平较为薄弱

大学生在校期间多专注于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涉及到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较少,且刚步入社会,其吃苦耐劳能力、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营造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社会和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拓展民众的眼界,削弱社会对创业风险的畏惧、抵触和歧视心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等院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以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文明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建立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⑤

(二)构建教学体系,充实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将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要求,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整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动态兼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⑥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建设一支具备创业理论知识、创业经验,创业意识的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可以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也可以举办一些特色专业培训,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三)培育孵化项目,搭建服务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对于一些具有前景的创新项目应鼓励学生进行培育孵化,从而使创新设计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方面应充分了解国家“双创”活动的政策支撑、金融扶持的优惠政策,借助科技中介机构,激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进而通过创新创造科技成果,通过创业完成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与经验积累,培养卓越的协同创新创业人才。高等院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盟建立金融扶持、经费补助税收减免等手段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⑦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秦皇岛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秦皇岛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以创新促进发展,完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助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助力产业升级,推动秦皇岛创业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以燕山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科技园、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众多高校研究院加入到秦皇岛创新创业的行业中来,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市场优势,带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带来技术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拓展产业范围,促进各部门的协调联动,调动秦皇岛相关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秦皇岛创业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秦皇岛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资源配置,为秦皇岛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作为河北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试点城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促进秦皇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对各类市场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推动经济转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推进秦皇岛的智慧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和创新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秦皇岛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五、调研总结

本文以习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总体发展良好的态势,同时也面临问题。通过对当前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升的路径,立足于秦皇岛的地域特色和社会现实,探究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促进秦皇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影响。

注释:

①鲁明波,刘亚丰,杨英,余龙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12.

②陈广正.“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7-04-17.

③沈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基于粗糙可拓复合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7-26.

④王红梅.基于对河北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的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S2):102-103+113.

⑤⑥⑦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