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
(广元市图书馆,四川 广元 628017)
2020年是精准扶贫的决胜之年,回顾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农村中的得与失,笔者感触颇多。立足于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当前需要在总结服务经验的同时,需对文化下乡服务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以增强公共图书馆对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笔者参与精准扶贫的农村地区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镇翔凤村,这里农产品丰富,所以经济作物培植成为了当地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面对经济作物培植项目的推广,如何整合公共图书馆的科技文化资源,则成为了当前公共图书馆下沉文化下乡工作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难点之所在。由农村中的文化生态所决定,经济作物培植户更期望获得碎片化的技术指导,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获得短期培植效益。然而,在消费市场环境的影响下,要求经济作物培植户开展供给侧结构性管理时(优化经济作物培植结构),农户“不喜欢读书”的问题便会演变为,无法开展供给侧结构性管理的后果。可见,本文的主题设定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所谓“深度学习”可以定义为,在问题驱动下展开学习,并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定向搜集文本资料。在笔者对经济作物培植户的走访中发现,他们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着问题意识,但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他们更习惯于依赖农技人员的讲解来解决问题。这就使他们在获取经济作物培植技术时,存在着“等、靠、要”的情况。由此所带来的挑战便是,公共图书馆在为村社提供农业科技书籍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困扰;同时,这些书籍在农村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激发起农户的深度学习意愿,应得到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社会各界的重视。
农户的文本阅读习惯较差主要反映为:(1)单次阅读的时间较短。根据笔者的观察,农户在阅读农业科技书籍时的平均时间为21分钟,且这里还不能确认其是否获得了有效阅读;(2)每周阅读的次数较少。在走访经济作物培植户时,笔者曾经就他们每周的阅读次数进行过询问,统计分析发现:占比为1/3的农户每周阅读3次及3次以上,剩余占比为2/3的农户每周阅读3次以下。由此所带来的挑战便是,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农业科技图书在农村的流通性不强,这不仅使大量的图书闲置,也造成了公共图书馆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浪费。农户的文本阅读习惯较差与他们所处的村社文化环境有关,这就构成了制约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外部因素。
随着经济作物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经济作物培植户需要根据市场环境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此时便需要得到农业科技知识的武装。然而,在与那些阅读习惯相对较好的农户进行交流时发现,他们受到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表现为知识转化能力较弱,即难以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自主应用于经济作物的培植实践中来。由此所带来的挑战便是,仅靠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将无法支撑农户的科技转换要求。从中所衍生出的议题便是,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扶贫的进程中需要与其他社会组织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在精准扶贫战略中所提出的“扶智”目标,在本文中则体现为,经济作物培植户用农业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并将农技知识应用于培植实践中获得的家庭经济福祉提升的目的。可见,使农户形成深度学习的意愿,便成为了实现“扶智”目标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激发起他们的这种意愿呢。笔者认为,使“深度学习”与农户的直接利益相关联,则是激发起他们意愿的有效办法。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着置身于其中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农户置身于以小农经济形态之下,必然会产生具有短视特征的利益倾向。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农村中若能实现精准发力,则能与农户的短视利益相契合,进而激发出他们深度学习的意愿。
农户文本阅读习惯所存在的不足,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1)受到村社文化生态的影响,农户不具有阅读习惯自我养成的外部条件;(2)经济作物培植户普遍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这就在主观因素上阻碍了他们对文本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指出的是,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农村时需以农户的文本阅读现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寻求“扶智”的着力点。笔者认为,农业科学技术对于经济作物培植户而言固然重要,但那种以体系化、体例化为特征的文本材料,不仅超越了农户的阅读能力范围,也缺少解决经济作物培植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因此,由公共图书馆牵头来解构有关的农业科技文本资料,则成为了值得思考的议题。
上文已经指出,在传统视域所开展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模式中,公共图书馆与农户之间实际建立的是“镜面接触”关系,即公共图书馆向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书籍、农户借阅农业科技书籍,但最终这些书籍所实际产生的正外部性,则是公共图书馆较少关注的问题。由此,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质量便需要从关注该问题入手,并以开放的服务体系、服务视角助力农户知识转化能力的形成。笔者认为,这离不开农技指导站的协作。
回顾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历程,从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得与失中笔者感知到,单纯依靠公共图书馆的自有资源难以全面完成服务农村的历史重任,面对农村“扶智”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公共图书馆应起到信息中枢的作用,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将农技服务部门、文化宣传部门联动起来,以虚拟化服务团队的形态服务农村。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公共图书馆应借助已有的信息化平台优势,与农技服务部门、文化宣传部门实现终端对接,以信息共享的方式为公共图书馆精准发力的创造条件;(2)在线下,应建立三部门有关人员的联席会议机制,以共同部署下一阶段文化下乡活动的行动安排。
农业生产存在着显著的周期特性,即农户在农业生产周期的初始阶段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并在周期的末端逐步回收资金。在“深度学习”与农户直接利益相关联的要求下,则需要以农业生产周期的末端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并紧扣农户对经济作物成才的期盼,为其精准提供相关的农技书籍。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线上虚拟团队的信息共享机制下,公共图书馆应准确把握经济作物生产周期特征,并根据经济作物生产周期的各关键阶段,制订出送农技书籍下乡的计划;(2)在农技服务人员的协助下,公共图书馆有选择的定向提供经济作物培植技术书籍,这样就能契合农户的心理,并引导他们完成深度学习任务。
考虑到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及提高他们掌握农技知识的速度,公共图书馆应利用电子资源定向为目标区域的农户整合农技资源。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经济作物培植户的农技知识需求特点,以文献索引的方式定向储备相关文献资源,如农技书籍、科技论文等;(2)公共图书馆还可以联合农技服务部门,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各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以资料的形式汇集农技知识,这样就能帮助农户快速掌握经济作物培植知识;(3)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与村委会的电子阅览室相对接,这样便能增强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文化知识渗透力。
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需落实、落地,在这里便要求使农户形成知行合一的能力。为此,公共图书馆应与农技站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技培训。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送图书下乡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邀请农技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开设专题讲座,讲座的地点可设置在村社阅览室中;(2)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资源,邀请农技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开设专题讲座;(3)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平台,为农户举办在线远程农技服务讲座,并与农户连线现场回答农户所关心的农业生产问题。
当前需要对文化下乡服务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以增强公共图书馆对农村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的合理化模式为:面对农村“扶智”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公共图书馆应起到信息中枢的作用,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将农技服务部门、文化宣传部门联动起来,以虚拟化服务团队的形态服务农村;在“深度学习”与农户直接利益相关联的要求下,则需要以农业生产周期的末端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并紧扣农户对经济作物成才的期盼,为其精准提供相关的农技书籍;考虑到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及提高他们掌握农技知识的速度,公共图书馆应利用电子资源定向为目标区域的农户整合农技资源;公共图书馆服务农村需落实、落地,为此,公共图书馆应与农技站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技培训,进一步做好精准帮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