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
(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重遵扩容项目办,贵州 贵阳 550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对生活的需求已经从较低层次的物质文化向高层次升级扩展,而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底线任务,每一名扶贫干部必须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国有企业“结对帮扶”精准扶贫是新时代党组织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想保证自身的综合价值得到最大化的效果,最为核心的就是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当其在发展的时候,不仅要为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同时也需要保证核心社会功能的实现,除此之外,针对利益相关方,包括自然环境而言,更需要投入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使其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在企业、社会以及环境这几个层面,最大可能地促使最大综合价值的形成,并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自身社会责任之外,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环境的发展,还有贫困问题的减缓,都存在着于各个环节里面。
与其他企业相比,从经济组织规律这一方面来看,国有企业也同样符合相应的要求,针对相关的生产要素,能够进行综合利用,从而为各大社会群体,供应相应产品,或者优质服务,获得一定的盈利。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当中,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能够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不仅要促使经济效益的形成,同时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国有企业的角度来说,因为其自身的资金比较充足,包括运营进程也比较稳定,因此对于产业扶贫,他们不会主动参与并去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从某一层面上来讲,这不仅会加重他们自身的负担,同时也对其高效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国有企业发展状况虽然良好,但都是被动地在政府的协调下参与扶贫。
参与产业扶贫的国有企业大都是不同行业的非农企业,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能够更深入地帮助贫困地区人们进行产业扶持,包括在创新发展上,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相应的了解。其一,针对自身的主导产业以及特色的优势产业,没有得到精确的把握。其二,针对产业发展,没有进行科学规划,使得其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
在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国有企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由于参与扶贫的企业并没有比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使得特色产业不能得到良好发展,促使产品销售受到相应阻碍,甚至出现停工、停产等各种突发问题,从而使得这一主体的作用效果,不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他们不仅仅是市场的一个经济主体,除了保证自身资产的增值保值之外,对于相关的社会责任,也需要毫不犹豫地去履行,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针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展开,不仅要尽可能地弥补这些贫困人群自身存在的短板,即市场、资本以及技术信息等,同时,还需要借助于企业的扶持,使得自身收入能够得到稳定增加。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企业能够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带领作用,真正发挥自身应有的职能,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使贫困人群的生产技术得到相应的改善,从而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其中,必须重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保证能够发展有市,尽可能地避免盲目生产,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一,针对产业项目的确定,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发展优势,选择最为合适的农产品,促使链条化产业的出现。第二,针对自身的主导产业,要进行科学培育,使其得到充分的挖掘,包括自身的优势资源,也需要得到科学整合,尽最大可能利用自身发展机遇,通过政府的带动作用,针对社会各级力量,进行有效调动,促使产业发展得完善。第三,针对产业规划,要尽可能地完善,除了要确定主导产业之外,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详细规划,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在这一方面,不仅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同时要遵循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律,进行有效生产,使得贫困人群的损失能够降到最低。
精准匹配产业项目,应当在充分了解贫困人员基本情况和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因势利导推荐引导并科学匹配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针对扶贫对象自身状况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扶贫项目模式,突出项目选择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针对扶贫对象自身状况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扶贫项目模式。具体方式为: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以户为单位申请扶贫养殖业、种植业、手工业、加工业等项目;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和有实力、信誉好的农业合作社或当地企业,以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的形式实施扶贫项目;有劳动能力、无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就业岗位实现脱贫;针对自身动力不足和消极应对的贫困人员,要对准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选择时效快、周期短、易操作的产业项目作为起步,建立其脱贫信心和主动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脱贫攻坚工作长治久安的最好途径。消除贫困村的深度贫困,需要勇于突破常规思维,拓宽贫困户的就业渠道,补齐产业扶贫短板,用足用活产业扶贫资金,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变工人”的发展模式,确保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