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奎
(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贵州 黔西 562400)
最近几年,社会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都随之提升了很多,人们开始积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追求精神文化的一种形式,该活动的群众性、普遍性都非常强。现阶段,我国的大变革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怎样在新的历史时期将群众文化建设好、发展好,正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
强化建设群众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首先,经济的转型,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发展,目前,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型,是以历史发展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重要基础的,转型具有不可逆性。它是物质性发展的体现,同时,它也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体制转型先是在观念、精神等方面有所体现,然后再在物质、行为上有所体现,然而,目前的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满足不了经济体制转型的要求,缺乏相应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教育及文化活动相对缺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尽管很多传统老旧的文化已经解体或是消亡,但还是没法满足新时期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深入强化社会主义新文化事业的发展。其次,先进文化的建设速度跟不上群众文化的建设速度,建设群众文化,其目标要和社会发展的目标相吻合。当前,党和政府都提倡科学发展观,提倡努力建好和谐社会,因此,建设群众文化,就要和科学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保持步调一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就思想内容、文化内涵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开展宣传教育等工作时,一定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凸显出来;二是将“美”“和”等社会伦理思想凸显出来;三是在精神方面,一定要将健康、文明、向上等特点凸显出来;四是,在社会价值体系方面,要将个体、和谐社会、自然三方面发展的共同理想体现出来。
对于建设群众文化,很多领导对其不够重视。从20世纪实施改革开放至今,和物质相比,精神建设方面较为落后,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建设速度也慢了很多。有些领导片面地认为,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文化建设暂且放放,他们并未意识到建设群众文化在促进人、经济、社会三方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文化生活缺乏是群众文化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较慢的重要原因,导致群众文化满足不了群众精神方面的需求。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持续攀升,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前的生活模式,他们期待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在文娱、交流、健身等方面的需要。
目前,复杂群众文化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平均年龄较高、文化水平较低、多数未掌握专业的技能,文学创作、文化编导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另外,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高,加之教育经费不足,导致现在的工作队伍很难发挥出监管文化市场与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建设群众文化,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工作人员的指引作用发挥不出来,与此同时,一些文化干部还经常被挪用,致使这些干部的能力提升不上来、业务不熟练、工作力不从心。目前,文化相关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农村文化发展没有充足的专业人才做支撑。
在文化站的日常监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监管机制混乱或是机制不完善的状况,导致某些基层文化站的作用发挥不出来。目前,文化站监管机构主要是组织一些普通活动,群众文化建设力度不大,业务监管不到位,这对于建设群众文化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例如,群众组织的剧团发展状况不理想,主要的原因有几个:一是监管不力,这种剧团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没有正规手续,政府部门对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加之,政府监管不力,出现了监管空白区,当问题出现时,不能及时发现,亦或是发现后不能进行合理改正;二是引导不到位,此类剧团没有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演员”也是临时的,上级部门没法对其进行专业的引导;三是提升的空间较小。此类剧团演出经费非常少,为节约成本,剧团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和财力进行排练,剧本还是老一套内容,亦或是临时照搬他人的,演出水平提升空间很小。
如何将群众文化建设好,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意见:
首先政府要带头,积极转变对群众文化相关工作的认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群众文化建设这一重要内容,在资金方面增加投入力度,将建设群众文化视为政府的主要职责,结合实际状况,做好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让基层文化站有充足的演出经费、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有演出设备及场所。政府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给予充足的财力支持,必要时还对发挥政策倾斜作用,确保群众自愿参与,力争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市场有力推动的良好发展局面,另外,要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落实具体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时,要从现代化建设着手,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方向视为文化功能发展的前提。一是要建设一些精神文明标志性工程,例如:电视演播、图书馆等;二是要创编出一些具有时代感、震撼力的文化作品,充分体现文化建设的水平,同时,在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的基础上,打造特色化的文化发展之路;三是,培育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集团,稳抓各个机会,持续强化文化机制的建设与改革;四是,积极完善文化建设相关机制,让文化市场监管越来越规范化,确保文化市场规范、稳健发展。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社会,因此,务必要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积极强化建设群众文化,这既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能一改一些低俗陈旧的陋习,切实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求。
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的持续进行,群众的切实利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氛围中,群众文化发展越来越多元化,然而,目前的文化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很难满足各文化层次群众的需求,鉴于这一状况,在建设群众文化时,一定要积极推进文化产品生产、消费之间的互动,这样,文化建设的成果可以更好地转化成推动文化消费的动力,整个社会文化也将随之繁荣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群众文化,必须要高度重视建设文化网络系统,在覆盖面大的群众文化基地,强化文化设施的建设,切实落实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培养文化人才。在普通区域,要将推动社会文化建设这一职能切实履行到位,积极组织一些对提升群众文化素养有帮助的活动,上述措施在落实实践中,可将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丰富性、趣味性,为群众搭建自由交流、积极健康的文化交流平台,推动实现群众的自我价值,让群众切身体会到文化建设的好处。
总之,建设好群众文化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是广大民众的需要。在建设群众文化的实践中,要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引,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基本准则,积极探索,持续创新,力争将群众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