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

2020-12-07 16:51:38张书杰刘志伟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张书杰 刘志伟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4)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方针指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育人优势,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1]。医学院校以培养技术过硬、德才兼备的医学专业人才为己任,要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医学生在思政课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强化爱国情怀、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内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及道路自信。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及培养临床技能时,也要做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工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及生命教育。

一、医学院校亟待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一)落实医学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问题概括来讲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对医学院校而言,即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医疗事业的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并从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培养的医学人才最终要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和国家发展及为人民谋幸福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疗卫生人才[3]。

(二)遵循医学院校的育人使命要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教育理念决定医学教育要坚持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和社会担当为己任,在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研究、医疗卫生政策研究、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等方面进行理念创新,进而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4]。

(三)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时代要求:本科求学期间是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时期,亟需教育者对其进行价值引领,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医德仁心是首位的,而学习医学知识及培养职业技能是在医德仁心内化于心后的必然要求[5]。

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

(一)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基本原则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不断创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全局统筹医学院校的师资力量,将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理念落实到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专业知识讲授、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三全育人的长效教育机制。(3)坚持遵循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育人规律有机统一,强调教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当今时代医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时代特点及国家发展目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落实医学院校所有课程思政育人作用。(4)坚持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学实施人员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责任落实。加强医学院校党组织对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与督促作用,层层落实各教育主体的责任,建立由校党委统一领导、二级学院党总支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全校教师协同参与的思政教学责任体系[6]。

(二)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重点

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将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以打造具时代特点、中国奋斗精神的思想政治课程和有机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列理论的医学专业课程为抓手,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着力构建一批课程思政精品专业课程,使其与思想政治课程相互呼应,使思政教育的隐性育人与显性育人作用相辅相成,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

1.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情怀:

在医学院校的课堂上,不论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还是专业课程教师都应该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医务工作者的励志故事、感人故事。用真实事例打动学生,用情感感染学生。将中国道路自信、中国制度自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项成就和中华儿女的奋斗精神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使医学生听有所思,思有所得[8]。

2.坚持“四个自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医学院校在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及培养实践临床技能的同时,要帮助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强化家国情怀,把个人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对青年提出要求,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9]。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进步的后备军,更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者。

医学院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引导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身体力行的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到个人追求和国家事业发展中,使医学生自觉报效祖国、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忠于职守、服务人民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获得感,努力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学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医学人才[10]。

(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1.修订医学专业课教学大纲,优化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

专业课教师要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思政育人和德育教育目标,并将其同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基本要求来实施,使知识点掌握、技能训练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统一起来。

专业课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十分自然地将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教学中,各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思政理论与医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组合到一起,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特点,充分挖掘可以渗透到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医学专业知识中。

2.梳理医学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结合点,构建思政映射集合

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应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深入探讨,可以从科研精神培养、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角度构建思政映射集合。从每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出发,一个思政映射元素允许有多个专业知识结合点,可以从多角度与医学专业知识融合,从而促进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理念同向同行。

3.努力提升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充分发挥其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党组织集体政治理论学习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讲课比赛等形式,提高医学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学指导工作组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习交流平台,打破院系及专业的壁垒,鼓励全校教师在思政平台进行思政授课经验,分享课程思政创新式融合方式方法,并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活动,全方位提升医学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11]。

4.优化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激励制度

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优化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激励制度,通过优秀课程思政课程和优秀思政课程教师的评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完美融合,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三、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医学院校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学人才。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也是医学院校内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医学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根据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讲授出来,不断引导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将爱国情怀、强国志愿和报国决心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