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清华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50%即600所学校应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指出转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应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2]。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历5年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培养目标是否达到预期,为此特别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M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2019-2020届毕业生的调研问卷展开分析,从问卷统计数据看(如下表1和表2),2019届和2020届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毕业要求(能力)自我评价普遍表示满意,专业类课程满意度整体高于专业基础类课程,校外实践教学满意度整体高于校内实践教学,2020届比2019届的整体满意度略高,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得到了毕业生一定程度的认可,M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表1 2019-2020届物流管理毕业生问卷调查满意度分析
表2 所列专业毕业要求(能力)自我评价达到所列要求(能力)情况
应用型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应看到表1、表2调查问卷数据中满意度一般的占比达到10%-30%左右,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回答课程体系支持毕业要求核心能力实现过程应加强的内容的问题中,2019届和2020届毕业生都认为最应加强的是实践环节(如表3所示),比例高达88%,其次是专业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同时,在对学校、学院、教师、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等的意见建议中(如下表4所示),在提出意见建议的同学中超过50%的意见建议都涉及加强实践教学。这些问卷数据说明实践教学的改善是毕业生最关注的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转型发展还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的环节。
表3 课程体系在支持毕业要求核心能力实现过程中应加强的内容
表4 对学校、学院、教师、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方案等的意见建议
M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实行的是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该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集中性实践、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占总学分比重为29%,占总学时比重为40.2%(见表5),占比超过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20%的标准。因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
表5 实践环节学时、学分比例表
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最重要的来源是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以及校办产业、社会团体、民间个人等的投资办学,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稳定、多元[3]。民办高校最主要的办学经费来源是学生的学费,另有金融机构借款、民间投资但占比较小,整体来源渠道较单一。在生源数量下降趋势下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将更加困难。实践教学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实验室、购买实验软硬件,培训教师,一方面是经费缩减,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需求,两者的矛盾导致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的投入不足。
M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支撑校内实践的实验场所主要有ERP沙盘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商务谈判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及RFID仓储物流实验室。实验场地、功能、配套硬件基本符合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培养要求,但专业课课内实验的软件投入还比较不足。这主要的原因是生源下降,新开设专业增加又进一步压缩专业招生规模,在专业人数下降而办学经费有限的状况下,学校要把钱花在能最大化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的集中性实践上,而专业课课内实验的实践教学因为生均使用率太低往往不被重视。
目前,M高校物流管理的专业教师大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缺乏行业一线的实践锻炼,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当前一般的做法是组织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而挂职锻炼的政策、制度及具体的操作程序还不够完善,成熟,特别是利用暑假的挂职锻炼时间太短及企业接纳专任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是阻碍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两大障碍。
M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生产与运作管理、商品养护、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报关实务、物流单证与结算等专业课程8或16个实验学时,而实验的内容都是根据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因而出现个别实验内容重复,缺乏系统规划;实验类型都以演示、验证性的类型为主,实验内容单调、陈旧,未结合当地实际产业状况;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效果不甚理想。
尽管物流管理目前签订的校企合作企业数量不少,也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对校企合作缺乏系统思维,整体推进,未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去寻找校企合作的对象,盲目的签订校企合作,导致校企合作的广度不够,企业类型类同[4];在合作的深度上,千篇一律的校企合作协议,在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上未细究,或只是简单参与大型促销活动时的出库分拣作业,导致校企合作很多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水平,甚至合作只停留在纸面上。
3.1.1 促进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
实践教学投入不足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费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是拓宽经费来源。首先,无论从高校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占比已经超过1/5[5]。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占据重要作用,国家应当重视民办高校的发展,在办学经费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其次,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捐资办学,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源投入;再者,加强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1.2 实行校校联合,共享实验设备、软件,减轻经费压力
在生源下降,专业招生规模下降而经费有限的状况下,实行校校联合,与周边兄弟院校合作共享实验场地和软硬件设备,是解决实践教学投入需求与生均使用率低的矛盾的好办法,既能减轻经费投入压力,又能保证实践教学需求,还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3.2.1 建立长期的教师挂职锻炼机制,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具备一支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突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首先,实行长期挂职制度,挂职教师和企业建立为期6个月至1年的挂职协议;其次,对于具体的某个挂职教师而言,在挂职期间要平衡教学与挂职的时间安排;最后,长期挂职协议期间,学校一定要保证某个教师挂职时间结束后,另一个挂职教师上岗时能做好工作上的无缝衔接,保障企业工作正常运转,提升企业接收教师挂职锻炼的积极性。
3.2.2 大力发展横向课题,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实践水平
横向课题的研究首先发挥了教师科研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现状,剖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了深入研究的经验和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炼总结,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在横向课题研究过程也可以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一些基础性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通过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毕业用人需求的主要工作岗位,结合地方经济,设置以岗位群为导向,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培养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应用型人才[6]。
其次,在地方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合理、系统设计专业课实践教学内容,对专业课实验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筛选、设计,在教研室内部进行充分讨论后,剔除重复过时的教学内容,形成实践教学大纲再定期调整。
然后,把专业课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为基础实验,包括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该层次实验主要操作验证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般是作为课内实验教学;第2层次为综合实验,该实验涉及一门课程或者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可以在课内实验中进行,也可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第3层次为设计性实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或独立于各种教学而开展的一种探索性实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一般是独立设课,比如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由教师公布一系列选题,由学生自由选题后进行实验,如此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实践能力[7]。
最后,在课外实践环节,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全国性的学科精品赛事如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物流方案设计比赛、供应链沙盘比赛等,以赛促学,通过竞赛项目或课题帮助学生明白知识与实际生产间的关系,了解所学能为所用,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9]。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内环节的核心作用,同时强化课外环节的激励作用,以多种形式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10]。
校企合作的企业不但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寻找校企合作的企业时要明确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目标,分析企业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契合度,企业能吸收容纳的学生数,在满足吸纳学生数的情况下,同类型企业不应再大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而应侧重寻找能满足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相应项目的其他类型企业,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应在校企合作的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明确合作的形式如接收学生参观实习,定期接收学生实践锻炼,接收教师挂职锻炼,接收学生实习,订单班培养,企业导师开展讲座,横向课题研究等,学校和企业应就具体的合作事宜讨论清楚并体现在合作协议中,才不会导致合作协议变成一纸空文,落实合作,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