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艺术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发展,毕业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岗位数量有限,这无疑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很多企业都选择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企业当中,再加上在某些岗位人工只能的工作效率更高,所以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因此变得更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人工智能又叫AI,在1956 年首次被提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学科,其实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它是一种可以以人类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已经涉及到了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多个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围棋比赛、智能汽车、机器人教练等产品都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对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2014 年国家领导人在中科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提出要不断加强人工智能的创新。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又宣布中国将加快人工智能的研发工作。2017 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到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许多企业已经将人工智能应用到相应的工作当中,很多岗位利用智能技术来完成一些简单、重复性高和比较危险的工作。而且因为人工智能的投资较少,所以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应用,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得到了凸显。
从2011 年的660 万高校毕业生到2019 年的834 万高校毕业生,2020 年高校毕业生更是突破了870 万的大关。如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如此巨大,但是竞争岗位却极其有限,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除了毕业生数量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之外,毕业生个人能力与岗位去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愈高,尤其是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欠缺,无形之中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落后,没有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教学改革,导致高校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综合实力欠缺,就业难度自然越来越大。
很多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实际发展状况了解不够深入,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发展前景要求较高。而且大多追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工作岗位,忽视了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提供的岗位,好高骛远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如果毕业学生无法取得进步,必然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淘汰。人工智能机器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部分的脑力工作和体力工作,付出少、回报高的人工智能让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2]
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就目前来看,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的人才。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一些具有简单、机械重复特点的工作被取代,提升了工作效率。比如在工厂的流水线中,大部分工作都是重复性的,人工智能能够很好的代替人的工作,不仅能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延长了工作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本身所具备的感情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因此在一些工作岗位中,企业需要有专项人才和人工智能合作完成。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本身也是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创造和发明的。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人本身一部分工作,但是创新型人才始终是今后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如果缺少了创新型人才,那么科学技术发展必然会陷入到停滞中,因此当前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3]
当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的只具备单一能力的人才逐渐被淘汰。因此,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协作能力,才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站稳脚跟,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自身内部人才需要具备协作能力,这样才能够实现跨部门、跨领域合作。因此在人工时代需要这样的高素质人才。
从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在一些制造企业中,大部分员工本身综合素质较低,这一点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具体来说,员工本身不仅要具备长远眼光,能够发现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能够依据市场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保障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完成。
学习能力对于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能够促使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而企业本身学习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自身内部员工学习能力。[4]因此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内部员工的学习能力,促使员工不墨守成规,实现持续性成长,最终提升企业本身的学习能力,促进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人工智能的出现尽管取代了一部分工作岗位,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岗位大部分都是简单和机械重重复的岗位。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人工智能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工智能机器人相较于人类来说有着众多的优势,因此取代了一些工作岗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创造出了一些新的工作岗位。根据美国华盛顿皮尤研究中心的预测,在2025 年,当前大部分蓝领以及白领工人的工作岗位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由于人工智能在创造方面相较于人类存在的差距,还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当前人工智能的出现尽管代替了一部分简单的工作岗位,但是会创造出的更多的契合大学生发展的工作的岗位,比如和人工智能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岗位、智能机器人设计相关的工作岗位等。从当前我国各大招聘网站的招聘情况来看,在人工智能相关岗位中,就90%以上的岗位还处于空缺,需求量很大,能够提供给大学生的工作岗位很多。[5]
从长远角度来看,尽管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的工作岗位,但是人工智能本身会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根据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30 年,人工智能能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十六万亿美元的贡献,将超过当前人口大国印度和中国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从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来看,在2018 年,我国的两会期间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人工智能,由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另外,当前学术界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有效提升我国的经济生产力,带来远远超过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同时,有专家预测,在未来人工智能中的投资将会有7%左右会进入到就业之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
从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的技术革新不仅会促使就业结构、就业率等方面的产生巨大的变化,还会极大的提升就业质量。[6]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革新,也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首先,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机器人取代一些存在危险或者是能够对人体健康的产生不利影响的工作,保障劳动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其次,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提升劳动人员的休息时间,从而保障劳动人员的身体健康。最后,人工智能可以促使劳动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工作质量的得到保障,从而促使的劳动人员薪资待遇得到提升,促进劳动人员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壮大”会对其就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现破坏了岗位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现破坏了岗位机制,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的就业要求越来越高。
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产生了更加显著的“替代效应”,比如企业中的一些生产环节不再需要人工操作,而是会逐渐依靠生产效率更高的人工智能模式,这样就会造成就业岗位的缩减,从而使原本严峻的就业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人工智能会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必然趋势,而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在学生培养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维层面的培养更是要给予大力关注,目的是降低人工智能的替代范围,让大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对岗位机制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劳动方式的变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方式会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这会让原先依靠劳动者体力的劳动方式受到冲击;第二,管理方式的变更。当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后,管理方式也需要做出调整,目的是达到更好的生产效果,而这样就会让劳动力需求量进一步降低;第三,岗位要求的提升。当新的技术得到引进后,原先的劳动者只有掌握新型技术才能达到岗位要求,但是受限于知识积累、文化素质等水平,想要在短期内达到理想效果是不现实的,因此会导致一些劳动者被淘汰出局。
在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后,很多生产环节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技术来完成,比如马云提出的“无人超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在人工智能的背后,还是需要“真实”的人来进行各个方面的统筹,目的是让人工智能的作用更加高效,从而减少负面效果的出现。这意味着大学生改变原先的工作观,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要以“管理者”与“统筹者”的思维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就业市场的变更。[7]
通过对当前就业市场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虽然仍然会注重学生的学历水平,但是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能力素质与情商水平,因为这两个方面难以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提升之路需要做出调整,不能再一味“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为人处世能力。
在诸多挑战的压力之下,不仅不能排斥人工智能,还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构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以下进行具体阐述:推动高校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规划职业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各大高校努力的方向,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第一,高校要进行课程改革,将更多实践性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且应该积极引入国外新进的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课程内容的技术含金量;第二,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目的是保证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切实培养,尤其是一些尖端技术,更是需要提升实践平台的构建水平。
学校还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首先,高校可以为大学生开设就业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到相应的就业知识,进而在毕业之后可以从容应对就业问题。学校要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授课,还要对毕业生进行专业的指导,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特点,进而在就业过程中将自身的特点发挥到最大。其次,大学生在进行就业规划时还要将就业与自身的专业进行结合,最后制定出合理的就业方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职业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提前规划的习惯,最终促进自己的长期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措施。现如今,企业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如果毕业生无法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为此,高校应当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8]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毕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对薄弱,但是通过企业合作,可以改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及时对自己进行调整,最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综上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为此,需要政府、高校、学生多方面积极做出回应,并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进而提升毕业大学生的竞争能力。首先,政府要积极进行引导,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激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增加就业岗位。其次,学校也要积极应对,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规划。最后,大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努力,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不盲目追随,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就业,最终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