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珊 翟云山
(1.2.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1)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海南人,趁着暑假的契机,来到了处于海南东南部的陵水县。这次非常幸运的,在朋友的指引下来到了目前现存黎族民风较完好的英州镇。这里离魅力四射的三亚大概还有三十到四十分钟的车程。
第一次走进黎家民居,便备受震撼。最原始的黎家民居有三种,分别是“杆栏”式船型屋、地居式船型屋、仿汉式金字顶屋。二十世纪初期,人们渐渐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许多房屋都变了面貌。而我眼前看到的,是目前现存较少保存完好的地居式船型屋。一座座三角形的房屋,墙面被黄泥覆盖上,房顶则是铺着干草,为了使这样的房子更加坚固耐用,有时还会在将和好的泥浆均匀的抹在干草上。走进船型屋,内室不大,不分厅房,但是海南的天气普遍闷热,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能够很好的遮挡阳光,也不阻碍屋内的人们居住得舒爽透气,这实在是令人感叹黎族祖先的智慧。符奶奶是村里的“长者”,年龄在她脸上印刻了痕迹,却难以遮掩她清澈的眼眸。在黎族人的传统中,有一项风俗正渐渐淡化,那便是绣面纹身。以往的黎族女人会认为,在脸上纹身是美好的,有时也代表着一个家族甚至一个部落的图腾。日上正午,黎家特色的竹筒饭和鱼茶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自家的竹筒刚刚拔尖,就被人们发现了它的美味,炒过的糯米塞入竹筒,再加上猪肉、香菇等配料,据当地人所说,自己后山就是一整片的竹林,用竹子来做菜更是习以为常。手艺精巧的人还能就地取材,砍一节竹子、摘一个叶子,一筒椰子鸡汤就闪亮登场了。鱼茶是黎族难得的一种美味,新鲜的鱼肉需要时间的历练和大米形成化学反应,才能造就一罐酸爽动人的鱼茶,虽是“鱼茶”却和“茶”没有一点关系,不曾尝试过的人可以尝尝看,每家每户自己做的鱼茶会有些许不同,据说加入烤花生碎和白芝麻味道会更好。茶足饭饱之后,黎家人还会给你递上一样“饭后小点”,大约拇指般大小,通体青绿色,嚼上一口,便会在嘴里迸发出鲜红的汁液,在黎族人心里,槟榔是可以作为订婚信物而存在的,可见它是多么的重要。谈着谈着,大家的欢声笑语飘散开来,阳光把婆娑的树影投射在草地上,黎族人的惬意生活伴着青草香进入了每个人的梦中。
海南黎族民间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最早的《峒溪纤志》中便有记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提及的“黎单”和“黎幕”远销大陆,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珍品,传承至今。
黎锦被运用到了黎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男士将黎锦覆于衣领间或缠在腰上,妇女则是将整块黎锦做成筒裙,或者做成头巾佩戴起来,件件制作精巧、色彩艳丽。飞禽走兽跃然于布面上,栩栩如生,有绣面、有织染、有刺绣,再用独特的扎染工艺把它们结合成一件件艺术品,受人青睐。最早的织造工具现在仍继续沿用,手摇压花机、纺纱机等还有很多整存于黎民家中。在这次旅行中,我从黎民嘴里还听到了关于“树皮衣”的故事。最早“衣服”使用的材料可不是布料,在海南南部的热带地区,生长着一种名曰“见血封喉”的树,大多数的人知道这种树的毒性猛烈能置人于死地之外,还不知道它竟然有另一种使用的方法,便是用利刃将它树皮与树芯分离开,取其中白色的部分,坚韧而不缺乏柔软,用流动的水将树皮里的毒液清洗干净后晾晒起来,再将其缝合,形成的一件白色“护甲”便是人们口中所描述的“树皮衣”。这种衣服对于古时候的黎族人民来说,能适当的在潮湿气候里阻挡寒冷,还能避免野兽、蚊虫的侵袭,质量还能保存永久,因此现在很多民间收藏家的家中都还保留着这样的树皮衣。黎族人民总是能在不同环境中变幻出许多生活的方式方法,智慧的结晶种下了根,也为黎锦的出现埋下伏笔。
现存的黎锦主要以棉线为主,麻线和金银线交织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用植物做染料,健康而富有民族特色。最早发现棉线适用于纺织的是伟大的华夏人民,木棉花开的季节里,向人们散播着爱和温暖。当时的人们发现棉花的益处可以解决无数人寒冬天里穿衣保暖的问题,但是相继诞生的便是思考如何将密密麻麻的棉花籽从棉花中脱离出来。手工脱离的方式不仅颇有难度,也难以与时间竞速。棉花脱离树木的滋养,带着棉花籽接触到氧气很容易便会氧化变黑,甚至腐烂,所以即使木棉花开的再好,也难以物尽其用。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在发现大家的困扰之后,开始利用竹林里的竹子捆绑在一起,利用“内绞驱动”的方式成功将棉花籽脱离出来并纺织成线,最早的棉线便孕育而生了。在热带雨林中,植物的色彩斑斓和棉线相融在一起,各色棉线出现在大家的眼帘之中。历史长河滚滚流逝,如今的黎族婚娶礼仪习俗中,迎亲、送亲、送彩礼、拜堂的场景都会被勤劳的黎族人民记录在黎锦上。有些手艺好的绣女,还保留着“双面绣”的手艺,五颜六色的棉线成为了各自的主角,交相辉映间形成的绣品像家族的传家宝一样,留在儿孙的手里,以草木为万物,以龙凤呈以吉祥。
从现存的黎锦服饰中可以看出,黎族妇女在“美”的追求上是非常讲究的。除了棉线、麻线、金银线之外,还会在上面镶嵌着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各色织线之间有了他们的点缀,变得更加美丽动人,嬛嬛袅袅,行动或者跳舞时,伴随着曼妙的姿态熠熠生辉。
黎族织锦的图案体现着黎族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和信仰。内容则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婚姻、活动和传说故事中的美好形象。根据数目统计,不同的图腾将近有一百余种,大体可以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还有的是记录气象情况和文字符号。
人形纹的内容一般描绘的是婚礼图、舞蹈图、丰收图、放牧图、人丁兴旺图、子孙满堂图等等,黎族妇女用独特的黎锦织造手法,把眼前的所见所闻反映在黎锦之上,使黎锦的图案造型更具有创新性和可观赏性。在海南陵水、乐东、三亚、东方地区,这样典型的人形纹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婚礼图中,新郎新娘相伴而舞,场面热闹非凡;丰收图中,人们怀抱颗粒饱满的稻穗,满面春风;放牧图中,人与动物共建和谐,牛羊低头吃草,神情和睦;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图中,孩提围绕在膝下,老者咧着嘴笑着,眉目中的皱纹清晰可见,栩栩动人。
动物纹中主要有龙凤、水牛、水鹿、青蛙、鸽子、蝴蝶和鱼虾。黎族人民把龙当做是高贵、威严的象征,最早上供给天子的“龙被”是倾尽黎族妇女心血的手工艺品,寄托着对天子的敬仰,更是表达着对华夏儿女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青蛙图纹是黎锦作品中适用的较为广泛的,在黎族人的传统观念里,“青蛙”代表着伟大的母爱,服饰中的“蛙蚊”和“田”字文样相映在一起,有着严格的对称结构,用动静皆宜的方式,向大家呈现出了一副在田间生活的美好景象。青蛙探头、跃跃欲试的样子,表现着黎族人民不断上进的精神,寓意深远。
几何纹多用来组成直线、平行线和菱形,以抽象的图形组合成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如锅具、镰刀、扁担、禾叉等等,内容丰富、色彩美观。而自然景观纹则是记载是日月星辰和雷电水火,不同部落的黎族人民把他们奉为信仰,是气节的传承。海南黎族,只有语言,只有文字。汉字符号文则是黎族人民汉化的影射,“喜”、“福”、“寿”、“万”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长寿的美好愿望。
黎族人民的民族气节用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呈现给了大家。一个民族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是精神的传承。淳朴的海南人民、黎族人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果实、创造财富。今天的黎锦工艺,不是为了求取生活的手艺,是民族精神不屈的符号。完成一次黎锦的制作,有时需要苦苦等待一个季节。这个时候是漫长的,也是浪漫的。《黎岐纪文》中有所记叙“春夏之交集旷野间,交唱黎歌,互赠帕曼。”一件黎锦,代表着生活、代表着祝愿、代表着爱情、代表着黎族人的心之向往。民俗文化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更应爱护它、保护它、学习它,感受其精神,传承其灵魂,才能将民族的智慧结晶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