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在我国的钢琴教学中,国外经典音乐作品依旧占据着主流,而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在钢琴领域往往容易被忽视。近年来,蒙古族音乐元素被作曲家大量的运用到钢琴作品创作中。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且能歌善舞,音乐风格以高亢嘹亮为主,且极具抒情性。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传统文化对蒙古族音乐的发展尤为重要。其本身的民族特色文化包括了牧马、狩猎、舞蹈及大草原独特的自然风景等组合而成,而这些文化的民族特色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
马在作为游牧民的蒙古族心中地位崇高,故蒙古族又被称作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是蒙古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最忠实的伙伴就是马。因此就有了许多牧马文化的音乐创作,马作为蒙古族的标志,由牧马文化的音乐元素创作的钢琴作品也是贵蒙古民族文化的传颂。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每年一次举行庆贺牧业大丰收的传统盛会——那达慕大会,其中必有的一个项目就是赛马。据史料记载,在草原上举行赛马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娱乐活动,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草原游牧生活,马的训养给草原牧民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譬如,草原五畜中马跑得最快,一天就能跑到人徒步走路10天的路程,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放牧时节省劳动力等。在草原放马的过程中,套马是一项难度比较大的技术。所以,牧民们找最快的马训练成套马专用马。因此,草原上的牧人们都希望得到几匹跑得最快的马,这样放马人聚到一起时比一比谁的马跑得最快。这种选快马的活动,跟随着历史和人类生活意识的改变,逐渐变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赛马。
在莫尔吉胡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中的《赛马》一曲就是以牧马文化创作的典型钢琴作品之一,在弹奏时要注意在上行急速半音阶式,用音符模拟急促的马蹄声,方能将此曲演奏的更好。
狩猎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求生手段之一,也是蒙古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狩猎时往往让蒙古牧民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所以长调类的音乐也是狩猎文化的衍生品。在我国元朝时期,统治者常常将军事演习作为大规模的狩猎去进行。狩猎也是蒙古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理念的一种直接体现。同样由莫尔吉胡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中的《出猎》便是一首基于狩猎文化的钢琴作品,弹奏时要注意整首乐曲的速度,节奏,音色,以及触键,力度,指法,踏板,还有气息,意境等,才能更好地诠释狩猎文化的精髓。
蒙古族最早的发祥地是在今天的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河南岸,9 世纪左右迁到蒙古大草原,1204年有了自己的文字,是一个有文化的、富有伟大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舞蹈文化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艺术是源于生活的,蒙古族舞蹈文化的起源即体现了古代蒙古族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族色彩是蒙古族舞蹈音乐的重要特色之一。如“查玛舞”依旧在蒙古草原上广泛流传,是典型的民族舞蹈音乐。“查玛”,是蒙古语,是蒙藏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查玛舞”于16 世纪后半叶是一种以演述民族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查玛舞”的表演和音乐的旋律重视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是“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乖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后改编的《却吉勒舞》从音乐语言上来说相对有力量,且充满了雕塑性;《鹿神舞》在音乐语言上矫健奔放,节奏感非常强,带有竞赛性质;在舞蹈基础上和音乐旋律及音乐风格及音乐与杨等多方面融洽的配合,别具蒙古族的韵味。“查玛舞”至今已有400 年的历史,并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毫无疑问,正是舞蹈中的民族色彩,决定了其艺术特质的一个方面:粗犷、雄厚、凝重。而正是这种浓厚的民族舞蹈音乐,才使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有极其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
能歌善舞的蒙古族舞蹈文化同样盛行。蒙古族受满族影响,满族舞的典型特点就是节奏感强且舞步偏重,简单的舞蹈动作充满了蒙古人民的热忱淳朴。莫尔吉胡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中的《灯舞》正是对蒙古族舞蹈和传统文化在钢琴作品上的完美体现。在旋律上显示出高潮凝聚的感觉。
草原的风光,在声乐作品中体现的更多,草原的独特风光同样把草原文化装点得迤逦唯美,蓝天白云,绿草鹰飞。一幅欣欣向荣的情景给了作曲家们无限的想象力。在李世相先生所作的《微风拂动的炊烟》中就对蒙古族草原文化用钢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优雅动听,如微风拂面,充满了惬意之感。
钢琴,是高雅的象征,也是古典的象征,在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钢琴艺术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更能抒发情感。而对于蒙古族的音乐来说,同样给作曲家们大量的民族元素而言,使这些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造就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碰撞。通过音乐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发扬、更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