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
(吉林省通榆县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白城 137200)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很有名望的雕塑家在无意间得到了一块质地上乘的大理石。他经过仔细观察和精心构思后,他准备将这块石头雕刻成一尊人物雕像。雕塑家也是个非常务实的人,有了具体的构思后说干就干,他拿起了锤子和凿子,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构思开始认真的雕琢起来。在整个雕琢过程中,尽管他本着一个本能小心翼翼的进行操作,但最终还是不小心将本不该除去的一个部位凿掉了一块。
看着眼前这块有了“瑕疵”的大理石,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自己预先的构想了,雕塑家非常失望,并最终忍痛放弃了。
多年之后,这块大理石被另一位年轻的雕塑家得到,他一眼就看出了大理石上的“瑕疵”,但源于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难得一遇的上好石料的珍惜,他没有轻易放弃。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这块有“瑕疵”的大理石上,他花掉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最终一尊英姿飒爽、栩栩如生的年轻武士的塑像诞生了。这件作品一问世,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公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物雕塑之一。这尊雕像就是举世闻名的《大卫》,而那位年轻的雕塑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米开朗基罗。
雕塑家所从事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的艺术活动,无论是意境深远的“思想者”、俨如美国象征的“自由女神像”,还是民间艺人手下的泥塑小品,他们的原材料无外就是一块毛石、几张铁皮、一堆黄泥……然而,就是这些在普通人眼里极为平常的东西,经过大师们的匠心独运,却常常能够成为形神毕肖、巧夺天工的传世佳作。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雕塑家都能真正的“点石成金”。米开朗基罗雕之前的那位雕塑家,仅仅因为不慎给那块上好的石料造成了一点“瑕疵”,从而使自己心目中的构图难以实现,就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而同样也看到了那块存有“瑕疵”的石料,米开朗基罗却能从另一个角度构思雕琢,最终成就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由此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活动。
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学生,就犹如那雕塑家眼前的一块块毛料石材,他们或是未经雕琢、或是半成品,当然也不乏经过粗加工后的残次品。
一个儿童从咿呀学语开始,心地纯洁的犹如一张白纸,人民领袖毛泽东说过:“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图画”。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也好,老师也罢,应当从多角度,采取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方法,熏陶、引导、影响孩子向善、向上、向学,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最初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父母、教师首先要做一名优秀的引领者,就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那样“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唯如此,才能保证他们在人生的起跑线处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使他们一生都能走的平稳、顺畅。
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可能每学期都会有许多新面孔来到我们的身边。在他们中间,可能大多数孩子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基础和相应的知识储备,但也一定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学生”。那些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模范的言行去影响、教育他们,用高超的教育水平去启迪他们的智慧,他们自然也就会顺利而快乐的向前发展的。关键是那些被我们私下里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学生,他们或者是学习成绩偏低,或者是品行不端,设置还可能是时常惹是生非……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应该说,老师们面对这类的“问题学生”,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很多人起初也是努力的想尽各种办法给他们“纠偏”“补差”,当然一定会有一些成效的,但有些教师经过几回合的“斗智斗勇”很快就“败下阵来”,最后只能像本文开始的那位雕塑家那样,面对自己手造的残次品而一推二六五,这显然不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那么,我们又当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米开朗基罗的做法无疑对我们是一种启示。当一块石料不再符合自己的最初构图就轻易罢手,对自己来说无异于是一种心灵的自戕,而石料的被闲置怎么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的“问题学生”就如有“瑕疵”的石料,当然这个“瑕疵”的原因有着N种可能,可一旦到了我们手上,我们需要用米开朗基罗的慧眼来辨识其症结所在,以艺术的慧心去依势构图,为每个个体量身打造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走向和区间,为他们成长、成人、成才而用心雕琢。
也许,我们付出了全部的爱心,最终依旧难以雕琢出一件《大卫》,但是“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因学生的“瑕疵”而轻易放手,更何况,一旦真的通过我们的努力使顽石点头、毛石成金,那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