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广西 靖西 533899)
就业与择业是中职学校学生重要抉择,自职业教育产生起,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特色工厂”等教育制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团队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各行业、企业、社会参与职教的积极性,规定达到一定规模企业须承担相应职业教育人才输送,打通企业与职教互通。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培养模式。我国现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属社会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是确保完成九年义务的学生能继续接受教育,确保无业或失业人员能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不容乐观,中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诸多坎坷,部分中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出现“校热企业冷”的窘迫现象。特别是县域中职学校,受当地社会、经济各方面约束,使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更是举步维艰。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加大财政投入,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等举措,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对社会、学生、家长的吸引力仍不足,加上生源参差不齐,培养的学生远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导致“技工荒”现象的形成。尤其是县域中职学校,职教发展更是不符合预期,没有真正向合作的企业输送毕业生,办学模式不新颖甚至一成不变,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及就业不理想,加上学校培养能力、培养水平与社会期望相差较大,造成中职教育对社会、学生和家长而言仍然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导致招生困难,造成学校发展受阻,进而约束着县域中职教育的发展。
县域中职学校与一二线城市学校相比,受地方经济制约,县域企业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对人才需求量有限等因素,制约着县域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开展。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需求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校企间的合作。从目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形式多样,如“订单式”、“工学结合、劳教结合”、“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两段式”等模式。无论哪种校企合作模式,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学校更好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上,合作仍然处于比较浅的层面,还很难形成深层次的合作。
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大部分中职学校为使办学能更加贴近市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在对中职人才的培养上,都在不同程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县域中职学校,由于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使得县域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体现在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学校对企业的用人标准、岗位需求不够了解,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够彻底,校企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因此,校企双方的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人才质量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能够更好开展校企合作,各区域中职学校在办学模式上也做了相应的尝试与大胆的创新。从目前中职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校企合作能在短期内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企业的利益没能得到体现。一方面,县域中职学校部分教师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操作相对薄弱,不能满足中职学校对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县域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较差,多数是初中毕业未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心理等均存在不同层度的欠缺。针对存在的问题,各中职学校应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设施设备。此外,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校内的理论知识由本校教师承担,整个实践操作培养任务由企业师傅进行教学,更好的培养出适合企业用工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时,学校努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逐步达到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零间距、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间距。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实现校、企、生三赢良好局面。
校企合作是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方式,部分县域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上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仍需不断深化,积极探索符合各区域中职学校的发展,从教学模式、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调整课程设置,发展合作对象,形成持续、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