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刚刚起步,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差,对以逻辑思维活动为主的数学认知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因此,构建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效型数学课堂、实现多元化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更成为素质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数学认知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
课堂效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实际效果的教学行为与全部课堂教学时间的比值。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理解与实践,是教师进行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是衡量教师教学方式优劣、教学能力高低的重要依据,是教师能否完成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于师生之间传递认知信息、沟通情感体验的有效媒介,是实现师生之间在情感、心理与认知三方面高度一致的重要平台,教学手段是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科学化课堂教学的必备要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1],帮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认知中来,激发小学生进行认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数学课堂的最优化发展。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为小学生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在和谐融洽、积极主动的教学氛围和认知状态中跟随教师一起游历数学知识的殿堂。以一年级数学第三部分《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故事帮助小学生运用十个数字进行加减法练习,如“熊大在光头强家拿了两个玉米,而贪吃的熊二拿了三个玉米,那么,熊大熊二一共拿了多少玉米啊?熊大和熊二谁拿的玉米多啊?”故事是小学生的至爱,因此,小学生的大脑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兴奋状态,积极活跃的大脑细胞能够主动高效地处理教师提供的引导信息。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小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化教学,而游戏自然就成为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形式。以问题“一组有4 名成员,如果再增加3 名同学,一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为例,如果教师死板地告诉小学生看到“一共”就用加法,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仅仅处于低层次的模仿学习之中,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发展本能和创造潜能。教师要积极推行生活化教学,代替枯燥低效的模仿训练和机械重复,用直观学习和形象思维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让4 名小学生充当一组的成员,再让3 名小学生站在4 名成员的一旁(有1 米的距离),然后教师举起手来,在空中画一个大圆,将7 名小学生全部圈在里面,然后问小学生“一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教师画一个大圆,有利于小学生理解“一共”的准确含义,在下一次看到“一共”时,就很容易理解题意用加法进行解题。
教师可以多媒体进行教学,构建趣味化、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构建出美轮美奂、生动形象的虚拟电教情境,给予小学生强烈的多元化感官刺激,用趣味化、先进化的画面和音响效果形成的教学氛围牢牢地吸引住小学生的眼球,紧紧地将小学生的“心”和课堂教学活动牵系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成为可能。
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时,应注意不能仅仅告诉小学生问题的答案,还要告诉小学生为什么这么做。以问题“盘子里有5 个桃子,小猴吃了2 个,还剩几个?”为例,很多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的过程中头脑并不是很清楚,不是加法就是减法,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自己解决此类应用题。当小学生回答出5-2=3 时,教师要问一下:“答对了,你真棒!为什么用减法啊?”很多小学生就会说:“妈妈告诉我看到剩、比、多字眼时都要用减法”。教师还要追问小学生:“你的记忆力真好!妈妈说了那么多,你都记住了,很好!可妈妈为什么说看到剩这个字眼就用减法啊?”教师一边赞扬小学生的成功之处一边提问问题,能够使小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之中,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效培养了小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兴趣。
教师立足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究高效化、科学化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意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认知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利于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加速中国梦的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