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第一小学,河北 保定 074200)
前言:数学是源自于生活当中,同时应用于生活。所以说数学教学对学生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的借助数学模型思想来将一些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转变成为理论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数学的相关理念与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所谓的数学模型实际上就是“以数学的语言来概括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特征、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数学结构”。就广义的角度上而言,数学模型包括:定理、法则、概念、规律以及公式等。其实数学模型思想与一般思想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通过数学符号的形式进行表达,在数学模型思想当中更加重视对数学的应用,以数学结构的方式来妥善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将实际的生活情景完成数学结构化,而这个过程也是抽象化的过程,所以无论是运算模块、概念模块还是方程模块都能够将数学作用与价值体现出来,由此可知,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模型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并且教师在利用教学模型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来逐渐引导学生独立创建模型,从而调动起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其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能够准确的去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的建立其实就是一个“数学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通过变式方法去变化数学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将数学问题的本质凸显出来。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相对有限,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分数,“需要让其将一个整体平均分为若干份,而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个便可以用几分之几进行表示”,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社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可以将“分数”进行简化,构建一个数学模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以一盘苹果来向学生提出有关于分数的问题,“盘子里有一个苹果,将这一个苹果平均分为4 个学生,需要将盘子中苹果分成几份?而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几份?每个学生所分得的苹果是这盘苹果的几分之几?”在提问的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强调“盘子”,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将盘子作为一个整体,从而自己建立数学模型,这样就能够顺利的回答到每个学生可以分得1/4 个苹果。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简化教学案例,通过抽象化的处理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突出,而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当前阶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能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深刻。所以说教师则更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例如:在讲授数学轴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数轴模型,在课堂上借助直尺进行观察,将直尺作为一个标准的数轴,展开详细的观察与分析。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法是以机械模仿或者生搬硬套的方式展开教学的,所以迫切的需要改变现状,通过联想教学法来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跳跃性思维,能够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寻找规律,就数学知识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去构建相应的模型。例如:在学习“比”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将“比”的概念讲述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够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是非常差的,但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来了解、掌握和记忆“比”的概念则效果相对较为理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
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具备独立的按照数学规律去构建数学模型。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真实的情景当中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从而通过自主建立模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到超市当中力数学模型思维对超市物品进行相应的统计与核算,站在数学的角度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2]。如此一来,即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超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将自己所购买的物体与其价格进行一一对应,从而利用数学模型思想来计算其价格,“一盒牛奶7 元,买5 和牛奶需要几元?”以这样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愉快的购物中应用模型来实现实践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模型思想能够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多个角度上去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另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教学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