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杨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孔田镇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2100)
爱听故事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同时对于刚开始接触,一切都新奇有趣的数学知识,小学生是具备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教师应充分融合这两个特征,运用古诗教学法,借助趣味性强的数学故事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打造互动性强、氛围良好的课堂教学舞台,带领学生走进故事情节中,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展现的数学现象,主动思考分析涉及的数学问题,拓展数学思维,挖掘数学知识深层次内涵,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实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连加连减”一课时,连加连减是教学的难点之一,结合这一知识点的特征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加上小学一年级学生短暂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现状,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有趣的小青蛙回家故事:“一只小青蛙勇敢地独自回家找到了妈妈,并跟妈妈分享了回家的历程。青蛙妈妈说:“小青蛙真棒!你是怎么回来的?”,小青蛙说:“我一路跳回来,经过池塘,池塘好大,但有好多口算荷叶,我每答对一道口算题,就可以跳得好远,一下子就过了池塘了!”,妈妈说:“口算荷叶?那是怎样子的呢?”然后,教师就可以展示口算荷叶的样子,请同学们和小青蛙一起算一算,看谁跳得更高更远。扭转传统枯燥反复单一的计算技能练习训练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体验数学计算神奇有趣的魅力。
为配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都是浅显易懂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点编排与展示都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中常见、可用得上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更要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爱好,才能让设计的问题情境更合适、富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引起共鸣。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及关注点都大不相同,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喜爱“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身边发生的时事热点类事件。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让知识点融入生活化元素或生活经验实例。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讲授时,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我创设实操性的问题情境,拿出A、B 两个水杯,装上同等的水量,在A 水杯加入一勺盐,在B 水杯加入半勺盐,然后问:“哪杯盐水更咸?”让学生通过这个实际演示过程的观察然后思考,再尝一尝,得到结论:“水量相同的情况下,盐放得多的水更咸”,然后再分组讨论:“如何表示出哪杯盐水咸呢?”将问题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中,让学生更容易投入,找到问题解决办法,将知识点内化吸收。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小学生都比较贪玩好动,非常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游戏活动来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把学习新知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中自我探索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水果”的游戏:课件出示很多圆片,学生任意说第几个圆片,老师都能很快说出是什么水果,老师打开圆片,果真是教师猜的水果,为什么老师会这么神奇,学生随意说,老师就能猜出水果,接着老师告诉学生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让学生知道水果是按苹果、香蕉、菠萝、草莓、苹果、香蕉、菠萝、草莓这样的顺序排列的,是每4 个为一组,第13 个图形是什么水果?13÷4=31,当余数是1 时,就是第一个水果:苹果,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让学生验证确实是苹果;当余数是2时,是第二个水果:香蕉;当余数是3时,第三个水果:菠萝;当余数是0 时,最后一个水果:草莓,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余数和图形之间的关系,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整节课学生在游戏“水果探秘”的活动中完成了自我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就得不到发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自主地去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参与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得到主动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操作活动,放手让学生操作,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创设了一个便于学生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新学期开学,我们班上要重新选班长,同学们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并收集选票,我让不同小组分别用“O”“√”“正”做统计,并把统计结果的数据填到统计表里,整个选举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制定图表等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决了所学的知识,还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整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的,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应做到“到位不越位”,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