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惠宁建筑标准设计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民居的主人口前,有一湾月牙形的水池名为“墨砚池”。墨砚池是人工修建,以弥补风水观中宅前缺水的不足,用人工的手法使之成为“靠山面水”的绝佳风水宝地。又巧妙地使用借意手法,于水岸边西南侧种植1株高大优美的黄葛树,以水池为墨砚,以古树为毛笔,以此说明主人家乃书香门第。在黄葛树旁边设有台阶,下行通向水池平面。墨砚池东侧的驳岸上,又植有1株体量稍小一点的黄葛树形成对景,隔水回望,墨砚池的波光倒景,在古树的映衬下更显翠绿。在景观层面,墨砚池丰富了人口处的景观效果,拉开了人口处的进深,创造了开阔的视觉景观,成为整个民居轴线序列的起点[3]。大门前竖有双斗桅杆,因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该宅黄姓主人家有3人考中举人而立。
夕佳山民居因地而施,坐南朝北,建筑平面布局符合传统建筑以院落组织形成建筑群体的一般方法[4]。庄园东三进厢房,利用房屋建筑与天井的虚实相生,构成“笔、墨、纸、砚”图形,匠心独运。庄园的前、后、左、右分别建有池塘、后花园、西花园、东花园。整个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合有序,互为呼应。建筑呈三进四合院组合排列,主属分明,实用功能齐全。布局具有明确的轴线,以文魁门一前院一前厅一堂屋为主要中心轴线向两边舒展,并在东西方向形成下客厅一中客厅一上客厅的次要轴线。在南北向形成怡园一沁园一学堂的西花园轴线,以及金库-绣楼-耦荷园-轿房的东侧仆人区轴线。
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中正”“中庸”等观念在建筑布局设计上的影响即是中轴对称,居中为尊。自文魁门进入,沿南北向形成前院一前厅一后堂的的轴线序列。从窄小的文魁门踏进,即是最大的天井前院,前院宽11.5m、长21.0m,面积较大,场地空旷,只在临门一侧的左右角落里各分布1口水井。在空间氛围上,进入文魁门后豁然开朗,开阔的庭院给人以端正严肃的感觉。民居前厅外“九步”石梯,寓意为“步步高升”,而“九”又是一位数中最大的奇数,属“上阳”,又隐含“大吉大利”之意[2]。沿石梯上方连接一三面回廊,回廊在东西尽头又有台阶登高以到达东阳楼、西阳楼。在前厅的左侧有客房、茶水房、诊所、药房,右侧有议事房、佣人房、管事房、账房,整个前院功能丰富,注重实用。
前厅后院的主轴线向东西延伸,串联上中下3个客厅形成民居东西向的主要轴线。自下客厅穿过后院到达中客厅,作为进入西花园的必经之路,中客厅充分运用了欲扬先抑的障景手法,先是在中客厅中设置一道隔墙,再通向宽敞的工字厅。工字厅是连接戏台和中客厅的过厅,既为通往西花园的过道,又是品茗看戏的场地。工字厅北侧为佛堂、南侧为小姐卧室及书房。中间搭建過廊,左右两侧又形成2个天井,种植有桂花和紫薇,以保证环境的静谧优美。穿过工字厅,上台阶可直达戏台。
怡园-沁园-学堂是南北方向上次要轴线,在西花园的轴线中,南边的怡园最具有游赏性,假山、水池、亭子等元素,丰富了其内容。为主人提供了日常休憩场所,来此的客人亦可观赏游玩。靠近学堂的沁园相较简单素雅,只有植物和道路这两个元素,为的是营造学堂的安静读书氛围,避免过多的娱乐因素起到干扰。
怡园占地2000hm2,以花木见胜,园内郁郁蒽蒽,四季皆有特色。怡园总体布局自由不拘泥,采用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移步异景,目不暇接。特别是借景手法的运用,虽作为小面积的民居庭院,但充分突出了自身的特点,避免千篇一律。
从戏楼踏上台阶进入怡园,道路东西向连接上客厅,南北向连接佛手池和沁园,呈正十字形交叉。在道路交叉中心处建有正方形水池,内有假山,上植有古黄葛树,水中有浮萍等水生植物。
2株古树枝干茂密,树荫巨大给怡园提供了天然遮阴屏障,使整个西花园显得幽静自然。
沁园具有孤植的北方园林特色,以粉墙为纸,栽一二花木,衬托前后,幽香怡人。沁园和怡园之间,粉墙相隔,由一个圆形景门连通,使得沁园和怡园互为框景,相互因借。
庭院中心有一块三角形绿地将道路一分为三,绿地上植有一株分枝点很低的黄葛树,树形奇特,枝繁叶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道路上起到了视觉和空间分隔的良好景观效果。
纵观整个夕佳山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充分反映了古代设计者的理念和优秀的建筑设计手法,而在园林的设计上,巧妙的布置园林中水体、山石、植物、建筑四大要素,使夕佳山的园林有着丰富的空间体验,夕佳山古民居作为川南民居典范同样也是西蜀私家园林典型代表之一,有着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值得借鉴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