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第一文化馆,北京 100035)
西城区是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文化大区,近年来全面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北京市“1+3”公共文化建设文件要求,以争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构建首都核心区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租赁、共建共享、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推进街道、社区基本设施建设,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条件显著改善,但也存在区级馆服务能力不强、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自文化部等五部门《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出台以来,西城区积极启动并开始探索实施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通过总分馆制建设整合西城区内公共文化资源、提高西城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
西城区位于北京中心城区西部,总面积50.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25.9万人。辖15个街道,271个社区。此外,西城区还拥有近千个政府机关和若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目前西城区共有两个文化馆,共有馆办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0支,馆舍面积14000余平米。全区街道级社区服务中心15个,各街道所辖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42个,从业人员总数为138人,活动场地面积21411平方米,辖区有群众业余文艺团队426支。基本具备文化馆(总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分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三级连动的架构和条件。
根据文化部等五部委以及北京市文化局五部门有关总分馆制的文件精神,学习借鉴各地总分馆制的成功经验,结合西城区文化馆的具体情况,启动编制《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实施方案》,《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试行方案》和《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标准及要求》,为实际工作储备理论指导,各项制度现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中。与重庆沙坪坝文化馆建立友好馆,对重庆沙坪坝文化馆和重庆大渡口文化馆进行参观交流,对两地的总分馆制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我馆的相关制度进行修改完善。
采取试点先行的做法,选择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作为推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试点。经过5个多月的前期酝酿,于2018年7月在新街口街道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新街口分馆,启动西城区文化馆分馆试点工作,标志着建立以西城区第一文化馆为总馆、以辖区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分馆、以社区文化站为基层文化服务点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工作正式向前推进。任命新街口街道服务中心主任为分馆馆长,总馆馆长助理接受分馆的聘任,成为分馆副馆长,分馆副馆长将充分起到联络沟能作用,以实现总馆与分馆工作对接和有效同步。
总馆在分馆陆续开设舞蹈和朗诵培训课,由总馆业务干部任培训老师,分馆负责招收学员,培训工作有条不紊。2019年12月,筹备新街口分馆演出季,展示分馆的业务活动情况及培训成绩的文艺演出,在总馆的指导下的分馆展览,立体式展现分馆建设成果。总馆微信公众号开设新街口分馆板块,及时报道分馆业务工作及场馆利用情况;总馆的刊物也及时报道分馆工作情况,为下一步全面推广总分制提供经验。
尝试在不同领域建立分馆或基层服务点。如根据区纪委需求,拟在区纪委活动场地内为区纪委干部职工开展部分艺术门类的辅导培训,这一新领域可作为西城区第一文化馆的又一新分馆,亦可视规模大小和需求多少作为基层服务点。
作为总分馆制的核心要义是组织体系建设,因此单凭一个文化馆的力量不足以实现。要想打破“一级政府建设一级文化设施 ;分别管理,对本级政府负责 ;分散服务,各自为战 ;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这一传统格局,还需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制定制度,组织实施,社会上下达成共识,使公共文化服务在纵向的基础上加强横向,形成网格式联通。
总分馆制的本质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人、财、物的统一协调。总分馆制的目标是:“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归属不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还有待时日。目前,我区还未出台具有政策效力的关于西城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制度文件,缺少运行制度保障。
目前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还承担着文化工作以外的其他职能,文化工作只是社区服务中心职能之一。另外,各街道的发展也不均衡,在财政经费、场地使用、社区文化站点的分布,以及专业人才的配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另外,西城文化云尚未建成,文化产品主要以线下为主,线上线下融合不足。
目前总馆职能与分馆职能相对独立,分属文旅局和街道考核,如何形成统一的考核体系,实现总馆与分馆职能的有效对接,有待深入的讨论和商榷。
成立总分馆制领导小组,文旅局公共服务科、基层文化馆、街道社建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有关同志参加,进一步完善《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制改革实施方案》,《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试行方案(草案)》和《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标准及要求(草案)》,《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工作标准(草案)》,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确保总分馆制政策尽快出台向前推进。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要循序渐进,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街道,不同社区的具体情况,分批申报,有能力的文化站可在第一批次进行申报,成了后面其他镇街分馆申报借鉴参考的对象。验收过程中,要根据文化活动场地,文化专职人员,文化活动设备,开展文化活动能力进行考察,考察合格由文旅局进行授牌认证。持之以恒打造过硬队伍,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组织业务干部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提升工作技能,组织业务干部到先进的兄弟单位考察学习以丰富工作经验,打造起一支技能高超、富有活力的文化馆人才队伍;加强文化辅导员业务培训,让她们既了解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局,又了解分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需求,在文化辅导员当中选派佼佼者去分馆担任分馆副馆长,总馆下派的业务副馆长要充分发挥总馆与分馆连接的桥梁纽带作用,协助分馆馆长发掘地方艺术骨干,更好地在地方组织文化活动,实现总馆与分馆工作的一体化建设。大力搞好社会文艺人才的利用工作,以聘请、签约、兼职等方式将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文艺人才引进到文化馆来。构建以业绩、品德、知识等要素构成的激励机制,为文化馆干部职工积极工作、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环境。
总分馆制的建设过程中,总馆与分馆要想更好地开展各自的工作,就必须要有一定的高质量的交流与互通。只有加强交流互通,文化馆总馆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和统筹规划的作用,分馆也才能更好地配合总馆工作,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因此,需要给文化总馆和分馆更多的交流机会,例如,积极开展两馆的业务交流会;总馆在制定相关发展计划的时候,多询问分馆的意见;两者之间相互协助,以谋求更好的共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征求群众的意见。总馆了解分馆的实际情况,就会在制定执行计划时更加贴合实际;而分馆理解总馆的发展目的,就能够较好的配合总馆的工作。这样的话,两者之间就会形成有机的联合,使工作进展的更加顺利。
根据《西城区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工作标准》中对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出的设施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提供、创新品牌、数字服务等标准,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制定严格的考核评估标准,强化总馆的统筹管理职能和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工作职能,让总分馆制有一个具体的抓手,切实落实总分馆制。总分馆建设过程中,对于总分馆的人员考核是重中之重。人员配置按照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标准配置,统一合理配置资源设备,按照统一的服务标准开展服务活动。根据全年文化服务的开展情况,对各个文化馆实行绩效考核,根据实际效能对表现优秀突出的予以绩效奖励,适度增加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对于效能低下实施问责机制并可以适当削减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各个分馆的积极性。
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新时代,打造文化馆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当前提升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当前全国各地许多文化馆已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后,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如虎添翼。西城区也要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在全区形成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品牌共建的文化馆总分馆格局,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品质化、便捷化、均等化水平。即通过引进先进的传媒手段,建立统一的西城文化云,建设直接面向基层群众的综合性、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市民可通过电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数字化设备等登录平台获取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让总分馆资源统筹、管理科学更具可能性和现实性。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深度参与总分馆体系建设。一是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办馆模式,在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部队、企业的文化室等成为分馆或基层服务点,依据《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关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办法》,推广复制入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的“西城区‘阅读空间’社会化运营模式”的先进经验,继续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或其他方式引入社会专业机构管理运营总分馆,动员社会专业人士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总分馆制管理和运营。二是大力搞好社会文艺人才的利用工作,以聘请、签约、兼职等方式将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文艺人才引进到文化馆来。三是借鉴“全国文化先进区”成都市锦江区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子品牌的成功做法,如:与成都明伦书院联合打造出“锦江区文化馆•国学馆”;联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依托有成都“戏窝子”之称的悦来茶园,建成“锦江区文化馆•川剧馆”;与成都子曰书院合作,建成“锦江区文化馆•文学馆”;联合大慈寺社区,依托成都大慈雅韵茶堂建成“锦江区文化馆•曲艺馆”;联合锦官驿小学,在水井坊街道打造出“锦江区文化馆•非遗馆”,将总分馆制建设成为锦江区保障和延伸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繁荣的新亮点,大大提升了该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文化馆总分馆制是我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各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西城区作为北京文化大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势在必行,我们将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总分馆制建设进程,通过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以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文化服务点为补充的“3+N”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从而弥补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置和服务水平差异,为辖区群众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文化服务,为促进西城文化繁荣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