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龙 陈晶晶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受社会环境、价值观念和高校课程体系的限制,校园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主要存在理念滞后、方法固化与教育功能部分缺失三个方面问题。
现行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仍然停留在以“管”为主的旧有思维,过于强调学校、教师在开展校园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在理念上已经滞后。部分高校基于旧有思维,对于校园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刻意淡化,回避的态度,所开展的工作大多停留于完成常规任务,应对上级检查层面,主动防治的意识不强。此外,对于已经出现的学生感染案例,也仅当做个案处理,对于艾滋病防治仍存“侥幸”心理,视高校为艾滋病传染的“免疫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可有可无”。这些旧有思维与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前校园内“艾滋病”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部分高校虽开设和开展有“防艾·控艾”的选修课程与“艾滋病”防治专题活动,但是在教学方法与活动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作为艾滋病主题教育的选修课程,其并未脱离于旧有的教学模式。所采用的的教学方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旧有套路,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没有真正激发,教学虽有成效但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校园艾滋病防治的课程受制于学生培养方案、学时、师资等因素的限制,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学生参与度与覆盖面偏低。另外,由学生社团自发组织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虽然在校园艾滋病防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有效的方法指导,活动往往流于形式。部分活动又因为学生理解的偏差,助长了学生中性观念、性行为的开放与泛滥。因此,亟待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弥补当前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过程中的不足。
当前,高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还是过于侧重教育、管理与诫勉,缺少对学生人本的关怀、服务与指导。事实上,高校防艾·控艾宣传教育的功能应包含“预防性”、“教育性”、“管理性”、“服务性”与“发展”等五大功能。例如,在对失范行为或有失范倾向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帮助全体学生预防艾滋病感染等类似问题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殖健康观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在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功能整合上还存在不足,高校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整合的力量不应局限于学校范围,而应该进一步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校园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内在潜能。
PLA(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 Design)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学习与行动方法—知行并举的参与式定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开放的、群体的、参与的过程,传授知识,改变观念,提高他们的行为能力。能让教师去掉顾虑,学生去除戒备和害羞心理,坦然接受新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PLA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为理念先进、方法科学与功能健全。
“PLA”参与方式坚持“平等、尊重、自主、保密、互动、分享”的指导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将学生视为一个具备自我觉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个体,通过创设条件、协调资源,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式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对自身的认知,从而发掘自我潜能,增强自信,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与个人成长。此外,PLA教学方式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他注重用朋辈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增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把握。例如,所有的教学活动内容都围绕学生策划、设计、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或专题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评估者,教师则侧重于对学生活动的把关、审核与指导,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能够更加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开放式、参与式的课堂氛围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课堂的活力因子,增加教学成效。
PLA参与式教学模式拥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借助于“小组工作”、“头脑风暴”、“情景演示”、“图示法”等多种参与式方法来活跃课堂,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教学知识的内化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例如,通过组建年龄相仿,性情相近,问题相似,具有很强的共性特征的“成长小组”,来形成一个朋辈互助体系。而在这个关系体系中,不同的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引导者、协助者、参与者,通过小组互动,成员之间又可以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方式,来传递知识,改变行为与态度,实现知识内化与问题矫正,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全发展。同样,“头脑风暴”、“情景演示”这些“PLA”教学方法也都具备类似小组工作的特点,都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通过创设外部条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实现知识内化,问题自决与个体成长。方法更加多样,形式更加新颖,成效也更加显著。
PLA参与式方式功能性目标主要包含教育性、预防性、治疗性、发展性、社会性五大内容。一是教育预防功能。强调知识的普及与个体的指导,通过参与式课程、参与式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了解、掌握“防艾·控艾”的相关知识;二是预防性功能。通过开展各类参与式生活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对各类生殖健康问题的处理技巧,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与蔓延。三是治疗帮扶功能。有针对的给予有困难的学生专业帮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解决自身问题,协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社会支持系统,实现自我治疗;四是协同发展功能。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构建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形成教育合力。五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协助学生人格发展和整合,完成社会化。就功能体系而言,PLA参与式防艾·控艾教育方式功能更加强大,目标更加明确。
嵌入:将PLA参与式理念与方法引入校园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嵌入:就是将“PLA参与式”方式的理念应用于高校艾滋病防治体系。一是要嵌入“PLA参与式”平等尊重的理念。95后的在校大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她们渴望人格平等,寻求自我,对于管理主义的旧有“艾滋病”说教体系,具有强烈的排斥、逆反心理。因此,高校在开展校园“艾滋病”防治与宣传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坚决摈弃管理主义思维,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与人格平等出发,要把学生当做一个独立的公民去看待,善于倾听,回应学生的关切,要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愿意将自己的“私密”与教师进行倾诉与沟通,才能架构起校园“艾滋病”防治的有效路径。二是要嵌入“PLA参与式”服务育人的理念。服务是PLA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育人的内在要求,高校或者教师在开展校园“艾滋病”防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立足与学生与校园“艾滋病”防治需求来组织和实施相应的工作举措,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生当做服务的主体,尽可能的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使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将宣传与教育做到实处。三是要嵌入“PLA参与式”互动、分享的理念。要尝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段,来组织、策划、实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专题活动,注重发挥学生“朋辈”的力量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求知欲望,促使其对艾滋病等相关问题的自我觉察,自我认识与自我抉择。要善于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分享与交流。
建构:构建以PLA参与式方式为主的艾滋病宣传教育体系。“PLA参与式”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能够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实现教育成效。因此,在建构以PLA参与式方式为主的校园“艾滋病”防治教育体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一是要尝试构建以PLA参与式课程为主的“艾滋病”防治教学体系。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功效,要结合社会实际、学生需求进行以“艾滋病防治教育”为主题的课程改革,要善于采用头脑风暴、小组工作、案例、情景剧等PLA参与式方式活跃课堂,彻底打破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的旧有模式,激发学生的课程主体参与热情,要让课堂活起来,火起来,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程设计、课程实践中,从而提升“艾滋病”防治教学成效。二是要尝试构建以社团、志愿活动为辅的课外实践体系。要充分发挥校园“朋辈”类社团和“志愿者”服务性社团的作用,要加强对这些社团的扶持与培育,特别是要注重对社团骨干的培训,让社团学生骨干通过PLA参与式方式去向同伴学生宣传“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来接受“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促进校园“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有效扩大校园“艾滋病”防治的覆盖面与受益率。
增能:强化社会、学校、家庭在PLA参与式艾滋病防治中的功能成效。PLA参与式方式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的功能合力。高校“艾滋病”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校园内日益严重的“艾滋病”防治形势。因此,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一是要积极发挥学校在“艾滋病”防治教学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课程、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方式途径提升校园“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二是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氛围。要积极借助于政府、媒体、社会公益组织等力量,积极倡导健康的社会环境,通过立法、法规等等举措,加大对相应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惩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要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学生的成长陪伴。要尝试借助于家校联动方式,让家长参与校园“艾滋病”防治相关工作,及时有效的了解与掌握“问题”学生的相关情况,形成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合力,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