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琼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同,兴趣和爱好也是不一样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学习的难度较大,若是对该专业所有的学生都使用统一课程标准,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和学生练的方法,肯定难以获取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在教学阶段因为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点不同,出现了一种少部分人学得很好,绝大部分跟不上进度,逐渐的放弃,使得老师无所适从,教学活动难以有序开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分向解决以上的问题,在软件技术专业中,实施分层分向的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制定出分层分向的教学人才培养的方案。
使用统一的教学平台,完成项目任务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淡化课程教学概念,加强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整个教学阶段的针对性较强、实践性强和互动性强,在这个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作为主导,教师带动或者是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操作,完成软件项目的任务。就传统封闭式的教学,这种生产实际开放式工作室模式将基础内容、动态化的内容进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破单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把多门课程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体,相互交叉和渗透,潜移默化的应用在项目工程中,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出更加详细的专业学习目标、方向。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夯实综合操作技能,使得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精心研究的习惯,对学生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通常都是从事软件程序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文档编写等的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学生就业岗位通常分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Web前端、实施和运维方面,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就业方向所需专业技能,依据软件专业所需技能,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按照不同方向设置出专业限选课程、专业拓展的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讲授,对于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弱的问题,这个课程需要尽量浅显易懂,保持学生对该专业学习兴趣,进而打造出本专业统一的基础平台。
(二)专业限选课程侧重于专业技能训练,以仿真项目、实际项目作为载体进行讲授,以实际的操作为主,以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课程,前端、后端框架的使用等等。软件测试方向的主要学习主流软件工具使用和软件项目管理等等。软件实施、运维方向主要学习项目需求调研、文档的撰写、项目运行环境搭建等等。
(三)专业扩展课程需要按照该方向学生对前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后分层,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项目实施专业扩展教学。
(一)项目来源
工作室承接的校内外真实软件项目,导师指派的虚拟训练项目,学生自主选择出经过导师认可的兴趣项目,创意项目或者是其他项目。
(二)置换内容和认定标准
第一,置换内容。学生用参加项目置换实践期间没有修的本专业课程。第二,认定标准。学生在完成了项目任务之后,申请验收项目,导师组织人员结合项目预期的要求,并且按照项目学习量、知识量、完成质量折算学分,对每个小组项目认定成优良中差和特差的等级。第三,项目课程认定的流程。导师指派或者是学生申报项目,学生实施完成了项目任务,学生填写课程置换和学分认定申请表,导师组织人员对其项目测评验收。导师按照测评验收结果认定等级,给出成绩,并且签字确认。
一般实施弹性机制,分层、分向是不固定的,每个学期或者是学年都进行调整,学生所分层次、学习方向的变化要和学生学习情况所适应,以每个学期项目考核成绩为依据在同一方向不同层次调整。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也能够在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项目实施、运行维护三个方向中进行人员的调整,促使学生始终在最适合个人特色的环境中学习。
对于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大多数都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课程,在实际教学阶段还存在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够注重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偏重实际操作,但是实践操作依赖教师操作的步骤,缺乏了举一反三对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主要是因为轻视了实际操作课前的理论知识课程讲解,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经过分层分向的教学模式应用,经过校企合作共同的开展工作室的建设,把企业项目引入其工作室,经过建设项目,转化成理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课堂项目。理论实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阶段,实施项目化教学难点在于项目建设,如何建设项目获取项目,对教师来说都是难点,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自身建设,转换项目,之后将项目融入至实际课堂教学中。经过把工作室成功开发的项目作品,经过专业教师打磨,由课程负责人牵头把项目转变成课堂可以实施的教学案例,进而融入至实际的教学和实训操作阶段。
总之,依据以上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实施分层分向教学的分析,提出了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特点,发挥出个人特长,加大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力度,并且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制定出比较完善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活动开展,势必会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