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作品《雪山魂塑》的音乐形象塑造

2020-12-07 17:37孙曜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二胡雪山长征

◎孙曜

创作背景:《雪山魂塑》原名《雪山情怀》,最初是应济南前卫文工团邀请,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该团2006年在北京举办“长征”专场音乐会的一部委约作品,刘文金先生为此收集相关资料,初稿完成于2006年4月。2007年7月再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成为2007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乐比赛二胡决赛的指定曲目。

第一章 音乐分析

(一)征途

大量运用附点、前三十二、后三十二、三连音节奏型推动乐曲的发展,加强乐曲动力感。一开始用军队集合号的节奏型,奠定整首作品军旅基调。三连音模拟冲锋号开启征途迎来二胡主题,二胡旋律在e小调主音和属音上展开,从小字一组Mi经过附点和三连音节奏型将旋律推到小组二组的Si,凸显乐句的张力。钢琴部分用固定附点节奏型和二八节奏型铺垫,增加乐曲的厚度。在作品中多次出现前三十二音型连续向上模进展开。

(二)雪山

二胡旋律半音阶级进上行,D段心声在b小调展开,采用民族调式五声音阶,舒缓地推到小字二组La,后级进落在宫音Si。E段在D大调以快板的速度与上段心声行成反差,钢琴织体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衬托上方二胡大跳的旋律线条,激昂振奋。

(三)战友

作曲家选择降B调来抒发战友情,这是将二胡乐器优势最大化利用的调性,拨弦的使用像轻轻敲在战士的心门,二胡旋律由弱拍起,整体音域控制在一个八度内,将人说话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充分发挥二胡乐器与人声相近的特性优势,与钢琴部分加花变奏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形成复调。

(四)朝霞

调性呈C-G-D分布,两次属关系转调把乐曲推向高潮,三连音节奏型推动旋律向前发展,这里由钢琴和二胡先后两次呈式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主题,尾声的快板中用每拍四个十六音符再次加快乐曲的进程,把情绪推向最高点结束全曲。

第二章 运用演奏技法表现音乐形象

(一)第一节 滑音

雪山心声乐段,描绘的是战士们经历艰难的雪山征途时短暂的歇息,在宁静的夜晚勾起了对已牺牲战友的无限怀念,刻画出战士纠葛的内心情绪。谱面已经明确标记滑音的地方,本段速度为慢板,滑音切忌太慢而过于侵占骨干音时值,亦不可太快与乐曲的情绪割裂。特别注意滑音中的主干音,对于先快后慢滑、先慢后快滑要有明确处理。

(二)第二节 揉弦

战友部分,音位多在内弦二把位,与战士间独有的含蓄的表达方式相似。滚揉的幅度和频率随着旋律的高低而变化,情绪激动幅度和频率增加,音区较低时则反之。朝霞部分表达红军历经长征两万五千里,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胜利的朝霞。情绪十分激动并持续向上推进,宜用滚揉为主再带些许滑揉,要求比战友乐段揉弦幅度大、频率快来突出旋律张力,尤其注意每两个音之间揉弦的衔接,避免出现旋律的断裂。

(三)第三节 颤弓

颤弓又称抖弓,演奏时一般使用弓尖位置,易于演奏。征途部分35小节颤弓模仿战士整齐有序的行进,要求使用靠近中弓的位置,使用强奏,强而不燥,扎实细密并且有音头。雪山部分84小节中颤弓用来模拟寒风瑟瑟的生存环境。应使用弓尖,细碎不均匀,跟随音高适当改变力度贴合情境,总体呈稍弱的音量。

(四)第四节 不规则重音

全曲有多处打破常规节拍的重音演奏,模进发展的后十六的节奏型中,形容战士前仆后继英勇向前的形象。由于后十六节奏型所占篇幅较大,容易演奏得千篇一律,没有层次,要注意强弱记号的标记,以便行成对比。在力度渐变时,应当设计好演奏力度的层次和尺寸。在演奏每一个单元时要求重音突出,音头清晰,手腕发力能及时放松,切忌抢拍子,避免后十六演奏得越来越快,破坏整体节奏韵律。

第三章 音乐意境

(一)第一节 音乐意境的特殊性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重要范畴,是中国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意境是艺术中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与文学比音乐具有非概念性非语义性,与美术相比音乐具有非模仿性非再现性,所以音乐相对于别的艺术具有特殊性,音乐意境与一般意境相比,也更为复杂。一首作品面世后,谱面基本是固定不变的,由于表演者自身文化素养的差异性解读到的作品信息也是不同的;导致表演者二度创作迥异以及呈现音乐意境的区别;同一表演者还会因为自身成长阶段不同,表达出不同的意境;也就是说作品每一次舞台展示都是一次视界融合。经典作品的时代意义在于不同时代的演奏者和欣赏者都能感受到它传递的精神力量。

(二)第二节 《雪山魂塑》的意境

从作品题目看,《雪山魂塑》是灵魂的塑造,不仅是个人的灵魂,而指的是塑造军旅之魂,是坚信革命终将胜利的信念与精神。从小标题看,这是一部献给长征将士的音画,着重再现了当年长征路上的四个场景。首先征途的场景,铺面而来一种坚定肃杀的气势,整部都是规律的节奏型营造出紧张严肃的气氛以及军队的行进感。其次雪山,全曲篇幅最长的乐部刻画出一幅雪山全景,冷硬危险的白色悬崖峭壁,冰冷刺骨的瑟瑟寒风,战士们将困难踩于脚下一往无前的精神。然后是温暖的、珍贵的、易碎的、难得的,美好的战友情,与之前的恶劣环境是两个极端,战士们是梦之所至心之所向。最后迎来胜利的曙光,活下来的人缅怀一路上已经失去的战友,他们背负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愿一步步走向胜利,让今天幸福生活的我们感受到当时的不易,坚定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仍有战之必胜的信心。

第四章 精神内涵

(一)第一节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最显著特点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

(二)第二节 现实意义

《雪山魂塑》是作曲家融合西方大小调体系,动机发展手法与民族音乐语言,民族历史题材,民族乐器演奏手法等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正是将长征精神的力量挥洒到民族乐器发展中的重要表现。战争时期的长征精神能鼓舞战士不畏艰险,奋勇向前。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长征精神能支撑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苦苦寻找方向,面对困难永不放弃,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文艺作品中的长征精神也一直焕发着时代光彩,通过音乐作品,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遇到各种失败、困难、痛苦、挫折都能够铭记长征精神绝不放弃、迎难而上,团结一心。

中国自古就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音乐被用来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其深刻的精神内涵能够在一次次的舞台展示中感染一代代的听众,用美育的方式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能够自强不息,让长征精神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二胡雪山长征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爷爷的长征
一把二胡
雪山历险记
雪山历险记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长征七号——让长征火箭实现脱胎换骨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