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技师学院,河北 保定 0730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日益普及,会计信息化成为当前会计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培养优秀的会计实用性人才,大多中职院校开始采用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相关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有力地推动了会计人才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但由于会计信息化培养模式发展时间过短、会计信息化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等原因,当前的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类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比较单一,一般只有一门信息化课程,远远不能满足日后的工作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也仅仅局限于某种流行的财务软件,缺乏对信息化知识的系统化讲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和信息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了解会计软件的工作原理,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处理会计业务的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会计信息化意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离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只注重于培养学生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掌握基本会计原理的培养。学生往往学会了怎么做,而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虽然,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一直以动手能力为主,但缺乏理论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面对新问题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1)只会运用已学过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不会操作其他相同类型的软件;(2)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对常规的系统进行日常维护;(3)无法有效解决工作中遇见的会计信息化软件方面的程序问题。这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客观要求。
当前,在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教学培养中,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验条件和内容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也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会计信息化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上述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教师作为主导力量,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应侧重于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应用信息化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然而,部分中职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不能涵盖实际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会计信息化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这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拥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又要深刻理解信息化手段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流程和方式。然而,当前中职学校会计教师虽然会计理论知识丰富,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却并未深入了解,加之信息化知识更新速度快,一线教师难以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化知识,所以目前中职学校普遍缺少综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专业教师,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迫在眉睫。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一个具体项目交由学生自主处理,让学生独立完成该项目,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在会计信息化实务课程中,教师首先应讲解软件的基本知识,在学生掌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项目,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当遇到问题时,由学生自主处理,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应利用各种资源,完善实训基地,建立多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训室。第一,建立模拟企业实训室,将企业环境引入实训室,模拟银行、税务等机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工作氛围,在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学习,锻炼自己的工作意识,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第二,建立信息化实训室,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实际操作,引进流行的多种财务软件,让学生全方面了解当前主流的信息化操作模式,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第三,建立实际运营的会计公司,学校可以注册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依托学校力量经营会计相关的企业,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