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职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0-12-07 15:13:09
魅力中国 2020年34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院校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000)

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教育实践领域的体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的管理、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劳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在高职学生教育中弘扬劳动精神,对于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参与素养形成,实现核心素养提升。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将劳动教育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有助于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加深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在劳动中增强团队意识和互助合作意识,在劳动实践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实现综合能力发展[1]。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中突出劳动实践教育,能够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形式,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将劳动实践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直观性,同时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完善等提供了基础。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不足

职业技能发展和理论知识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关注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关注不足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教育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以及教学流于形式、无实质性内容等。

(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不少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劳动教育课程独立性不强、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组织以及教育内容单一等。

(三)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备受宠爱,在进入大学后,往往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耽于享受、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另外,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和学习能力相对不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品质的重要原因。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路径

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能够促进学生劳动意识的提升、磨砺坚强意志、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应在观念、课程体系及合作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和发展。

(一)劳动教育实践主体和客体观念的与时俱进

一是实施分层定向的高职学校劳动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可将学生分为入校新生、中间期学生和结业期学生。入校新生应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为主,由辅导员定期开展年级大会,对学生的劳动意识、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和培养。中间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劳动综合能力不高,应将专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劳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过程之中。结业阶段的学生应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热爱劳动的职业操守。

二是培育高职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观。首先,学生应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价值观念,明白劳动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基础都需要付出劳动来换取。其次,学生应树立劳动平等的观念,摒弃“脑力劳动者优于体力劳动者”的观念,尊重所有的劳动者及其劳动。

(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做好劳动加油的课程设计。在高职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应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制定劳动教育的教学大纲,完善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校的教学基础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对劳动教育的学时、授课形式、学分设置、考核形式等做出具体的规划。在整个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还需把握好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

二是做好劳动课程的内容优化。为凸显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各学校、学院可以根据校园文化、专业特色等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总的来说,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三方面。其中,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观教育和职业平等观教育,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应从学生的专业特色出发,结合当前学生的认知特点、行为习惯、职业方向、经济条件,以学生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劳动价值观念的教育[2]。

(三)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的考评机制

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的考评机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劳动教育中的学生行为考评;二是劳动教育课程成效的考评,将劳动教育实践中的学生态度、行为等的表现、劳动任务的完成质量、劳动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

(四)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合作机制

在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应重点发挥教师、行业专家以及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广大劳动教育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培训,丰富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在劳动情怀的熏陶中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3]。学校应定期组织劳动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劳动教育专家、思政教育专家等就提升劳动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等进行宣讲,提升学生的劳动。家庭教育作为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等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家长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应注重言传身教,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教育情况,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或义务劳动。

四、小结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综合型技术人才需求之间矛盾,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高职学生劳动素质的提高和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并且缓慢的过程,只有广泛调动社会支持,实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推动劳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