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牛场堡子小学,贵州 福泉 550508)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小学阶段学生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能使其终身受益。但是,与普通学生相比,异地扶贫搬迁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往往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借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配合,多管齐下,使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能够得到有效规范,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守则》是判断学生日常行为方式合理与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要做好对异地扶贫搬迁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工作,就需要针对学生自身的情况建立完善的引导措施,要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礼貌待人,使用文明语言与人交流,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小学生守则》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体现了十分重要的梯度性原则,从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形成、良好交往行为习惯的形成等方面出发,明确了行为习惯教育的目标,同时也配套建立了全面的评价体系。教师在具体对异地扶贫搬迁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小学生守则》的积极作用,学生查表对标,使约束自己日常的行为方式能够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通过长期目标以及短期目标的设定,在不同的阶段向学生提出层次不同的行为要求,鼓励学生发现自身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目标的设定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要求要进行动态更新,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缺点,为异地扶贫搬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小学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讲,由于他们每天都需要和孩子们接触,因此,对学生的了解也相对较多。而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需要与教师接触,因此,教师的行为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模仿是最重要的途径,对于身边人的一些好的动作、他们感兴趣的行为等,学生都会进行主动模仿。当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普遍缺乏辨别能力,针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举动往往也会模仿。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做好针对异地扶贫搬迁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工作,就需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身行为可能对学生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以及生活中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以及行为,进而带给学生更多好的引导[1]。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一直被认为是言传身教以及为人师表的典范,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由于刚刚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进行学习,他们往往更希望能够得到教师以及同学的认可,因此,在行为方式方面他们也会尽量保持与教师以及班级同学的一致性,进而有效提升班级同学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需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对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给予积极鼓励,促使学生能够逐步强化自己的良好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力量,要想真正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小学教师就需要积极联合学生家庭对其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于异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家长来说,教师需要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并对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但同时,学校也需要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积极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例如常规的班队活动、班级实践活动等,教师都可以寻找契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而学校方面也需要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对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意义有正确的认知,进而拥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感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联动学校各方力量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尤其是对于异地扶贫搬迁学生来说,由于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多数学生都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在环境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有其特殊性,部分学生在年幼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领导者,就需要积极承担重任,积极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