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及培育路径研究

2020-12-07 20:04黄婉秋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价值观意识

黄婉秋

(百色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

社会公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20年10月29日中共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中有关社会文明方面提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道德素养,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表现

现在国家处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公德作为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也成为衡量所处社会和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19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我国在校学生超2.8亿人,其中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各大高校相应国家号召,纷纷扩大招生,向适龄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近年大学生虐待动物、校园暴力、在教学楼抽烟、食堂插队、乱扔垃圾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果放任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大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发展,而且将影响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和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

自律性较差。在学习态度方面,一些学生无视校纪校规,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差,肆意聊天、玩手机,更有甚者在任课老师指出问题时不思悔改,顶撞老师,不尊重老师,这就是过度放纵自我,严重缺乏自律意识,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与错误,拒绝采纳他人的建议与教诲,自身的失范行为也得不到改进和纠正。在生活态度方面,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高品质生活,铺张浪费,相互攀比,拜金享乐,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诚信意识淡化。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根本,同时被视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信守承诺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但在现今的大学校园中,诚信问题凸显,如考试作弊行为,平时学习不认真,为了通过学业考试或国家各类考试,想出各种作弊方法,无所不用其极;又如论文抄袭行为,由于缺乏诚信意识,大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抄袭他人的论文,部分学生不进行修改或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论述就直接写进直接的论文中,还美其名曰“引用”,有些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查重检测时重复率达到90%以上,这种学术不端现象在大学中也是比较普遍的。

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在理想信念方面,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奋斗目标模糊、信念不坚定等问题。在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中,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学生强调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思想空洞、游戏人生的现象,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公共秩序方面,部分学生爱国、守法意识淡薄,如不注意维护公共卫生、秩序,将垃圾乱扔乱放、随地吐痰、随意抽烟等行为。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剖析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使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转变。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同时也易受新事物的影响以及各种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崇拜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注重效益和实效,部分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重视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社会公德素养的培养。在社会大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他们很容易在社会中迷失方向,是非不分,最终导致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限制,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出现偏差。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从小就开始灌输成绩至上的思想,不断得给孩子施加压力,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思想不健康,人格不健全,缺乏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凡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想要什么都尽力去满足,容易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高傲霸道,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上出现缺陷,缺乏集体意识和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高校德育教育的不足。现今高校的德育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思想、道德和法制等,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在高等学校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德育的方式方法趋于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更丰富,但避免不了出现中教育目标的情况,老师一味地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没有将丰富的德育知识进行消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德育效果不明显,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者充分重视。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路径

优化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公德意识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影响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环境中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也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在社会上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还应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引导。除了利用传统书籍、报刊等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外,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校园网页、易班等平台,广泛宣传德育知识、先进人物事迹等,扩大学生获取德育信息的渠道,使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教育,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待人接物方式等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首先,父母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道德规范,在孩子面前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孩子。其次,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问题。父母应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和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学会分清是非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利于孩子的社会公德的养成。

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作用。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丰富德育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其次,要注意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如组织学生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或参加学校、社会各界开展的公益活动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价值观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之路径分析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