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阳
(河北 邯郸 056900)
根据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内容和设计原则,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建筑业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过多的建筑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这制约着我国建筑业的长足发展。因此,笔者就建筑结构设计应该坚持的科学理念,探讨怎样更有利于建筑业的发展。
所谓住宅建筑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住宅作为一种人类共同需要的商品,应该充分满足商品购买者,即住宅居住者对住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使住宅居住者安全、健康、舒适。作为住宅建筑的设计者,就应该充分考虑和满足住宅居住者的上述需要,从住宅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调整设计思路,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设计出符合住宅居住者人性化需求的产品。对于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宏观考虑就是住宅的整体环境,它不仅是关于空间和环境品质的物质形态,而且是以人及存在的环境的关系为中心,即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环境、人文环境等。对居住区生活方式场所进行整合,从而使其更适于人居住和发展的重要步骤。从微观考虑,建筑结构设计的室内环境,就要求将人的生活习惯、健康舒适、建筑风格等因素考虑在内,尤其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就目前来讲,我国人口老龄化已不期而至,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应该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创造出一个充满温馨、健康、便利的社区环境。例如,如住宅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公共卫生间的残卫呼叫按钮的设置;门厅、候梯厅、公共走道等都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等等。处处的人性化理念是我国建筑业综合水平提升的理念之一。
自然环境与设计的融合理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节能环保,建筑结构设计的节能环保就需要通过对建筑的合理设计,合理选材,最大限度的把室内自然温度控制在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内,从而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进而降低建筑物的运行能耗,提高用能效率。同时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的利用,和各种建材与节水节电设备的使用等。节能环保与先进的技术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创新是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建筑结构设计时的因地制宜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将其与设计的结合,同时,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利用,例如园林植物、湖水等与建筑相互融合。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体现自然的舒适。因地制宜的另一方面,就是建筑结构设计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地域特色相融合。真正的建筑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一种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建筑结构设计特色应寻找当地建筑文化的内涵,吸取合理的建筑思想,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结构设计风格。总之,将自然环境与设计的完美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创新理念不仅指的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创新,还包括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创新。如今,建筑结构设计在满足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更注重结构设计的美观、奇特造型等标新立异的方面。当然,奇特的建筑结构也加大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难度,因此,必须权衡好结构设计与创新理念之间的平衡点。一方面,追求奇特的艺术效果创造出的建筑结构造型,并不意味着放弃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建筑结构设计师应该了解结构设计的概念、原理,提高自己运用结构的素养和技巧,勇于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敢于创新,他们坚持的理念就是追求优美的建筑结构、完美的使用功能和可靠安全的最佳结合。另一方面,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懂技术,想要结构设计的创新,必须了解和学习先进的建筑技术,清楚最先进的技术,如何将先进的技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应用于现有建筑。总之,作为一名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仅要有基础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高品位的欣赏水平,更需要创新精神。
多层或高层住宅建筑中,总建筑面积是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层数越多,单位建筑面积所分摊的房屋占地面积就越少。但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房屋的总高度也增加,房屋之间的间距也必须增大。因此,用地的节约量并不随建筑层数的增加而按同一比例递增。
建筑层数对单位建筑面积造价有直接影响,但影响程度对各分部结构却是不同的。屋盖部分,不管层数多少,都共用一个屋盖,并不因层数增加而使屋盖的投资增加。因此,屋盖部分的单位面积造价随层数增加而明显下降。基础部分,各层共用基础,随着层数增加,基础结构的荷载加大,必须加大基础的承载力,虽然基础部分的单位面积造价随层数增加而有所降低,但不如屋盖那样显著。承重结构,如墙、柱、梁等,随层数增加而要增强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这些分部结构的单位建筑造价将有所提高。
住宅的层高直接影响住宅的造价,因为层高增加,墙体面积和柱体积增加,并增加结构的自重,会增加基础和柱的承载力,并使水卫和电气的管线加长。降低层高,可节省材料、节约能源,有利于抗震,节省造价。同时,降低层高可以减少住宅建筑总高度,缩小建筑之间的日照距离,所以降低层高也能取得节约用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