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群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河南 濮阳 457000)
众所周知,市区京开大道西侧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戚城遗址,它不仅是春秋诸侯会盟重地,还是中国孙姓的起源地。
孙姓是中国二十大姓氏之一,当代孙姓华人大约占1.5%,约有1800万人。历史上孙姓名人甚多,《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从著有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的孙武开始,孙姓人才层出不穷,彪炳于史册的数不胜数,如战国军事家孙膑、三国吴国国君孙权、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孙姓主要由五大来源组成:姬姓、芈姓、妫姓、子姓和外姓的改姓。其中,出自姬姓的孙姓和戚城有关。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主政。三监(监视殷纣王儿子武庚禄父的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联合武庚叛乱。周公平叛后,“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封地在“河、淇间故商墟”,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后周成王举康叔为卫司寇,并赐之宝祭器。春秋初年,卫国第十代国君卫武公佐周室平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这样算起来,姬姓孙氏至少有2700多年的历史。
戚城历来是春秋卫国孙氏家族的封邑,载于《春秋》者有孙桓子、孙昭子、孙文子,及文子的三个儿子孙蒯、孙襄、孙嘉。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孙文子(亦名孙林父)权倾一国,在卫国一带发展很快。直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才开始向外迁徙。戚城成为孙姓的重要起源地。关于孙姓起源于戚城的说法,许多古代典籍有考证。《世本·氏姓篇》说:“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均载,在孙姓的数个源头中,有一支为出于姬姓,即卫武公之子惠孙,后裔以其字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说:“卫武公之后也。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邑于戚,生武仲,亦曰孙仲,以王父字为氏。”《路史》《姓氏寻源》等,均持其说。之后不久,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民间族谱记述了正史没有记载的孙氏族人的播迁,如《云阳孙氏宗谱》。该谱不但认卫国孙氏为本族之源头,而且排出了卫国孙氏直至明清的历代详尽世系,其“孙氏姓氏本源考”一章在叙述了卫国孙氏世系后说:“林父生二子,长曰蒯,次曰嘉,蒯子恒书,仕齐伐莒有功,食采于乐安。”“乐安”即浙江富阳。其世系图也是如此排列。再如江苏常熟《虞邑孙氏宗谱》中“锦港孙氏族谱序”说:“孙氏出于姬周之后文王,康叔封于卫,至武公子惠孙为上卿,因以为氏。战国时有孙武、孙膑,其苗裔也。”还有北宋《宋本广韵》载:孙姓起源于周代卫国,其始祖是康叔和卫武公;孙武、孙膑是卫国孙氏的后人。可见,戚城确为孙姓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而且是历史最为悠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