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兴臣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目前高职院校的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学任务具有季节性变化特点,实践教学对教学基地和师资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职人员对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进,探究适合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具体教学方式。
园林专业属于农学,在诸多工科类专业中,一直处于一比较冷门的地位。许多学生在毕业之时,会由于专业的限制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出于生存需要,被迫选择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技能无关的工作。因而,我们主张大学生将“就业”变为“创业”,希望同学们能够敢想敢干、敢说敢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国家相应的政策扶持,为园林事业做出贡献。高职园林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实现个人价值,又有利于促进园林事业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资金不足是园林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问题。实训基地自身的创新能力不够,其设备的维护和技术的研发所需要的经费均需要由学校提供,在高职院校教学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维护和更新,进而导致设施设备提前老化,失去了教学功能,这使培训基地建设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使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没有足够重视园林专业的教学实践,将实践教学仅仅作为园林专业教学的辅助形式,实践教学只是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辅助和加深。园林专业的教师缺少丰富的园林岗位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过于刻板和老化,没有知识更新,缺少关注园林行业的最新动态。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过于片面,没有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导致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不能系统的把握园林专业的知识点,最终降低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园林专业实践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方面,懂园林专业课程方面的人才短缺,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并非是园林专业出身,而由相关专业老师代课,因此教师自身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实践教学方法欠缺,不能满足园林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另外,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学校教师无法跟随市场脚步,很少参与相关专业培训,又极少去园林公司学习了解当今发展情况,导致产教脱离,师生互动不足,学生主动性差,影响了园林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将创新创业的思维融入到园林专业教学的实际之中,同时注重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培养人才的思想。同时需要摒弃只培养就业的思想,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非常大,学校不仅要培养高技术性人才,学生还要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学校要培养学生“创业+就业”的多重思维,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很多学校仍然注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固步自封,而不是教学生如何去做。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不单单将创新挂在嘴边,而是在常规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实际。加入创新理念,改善了传统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可采用承包经营的教学实践模式。承包经营的实训方式是指学校与专业教师之间开展的合作。学校创建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通过立项投资的形式对园林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承包经营管理。学校将部分土地资源承包给园林专业作为实训基地,成立园艺部、草木部、花果部、销售部等实体生产部门。教研室采取投标的形式对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并筹措资金购买实训设施。教研室根据课程安排、社会需求确定生产实体,招聘在校学生做兼职,最终实现实体走向市场的目标,并将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分红。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还可以缓解实训基地的资金不足问题。
不管学生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功底和熟练的工作技巧。因而学校应根据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与校外企业合作,全面落实校外岗前培训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例如,就花期调控技术而言,如果学生不是处在生产第一线,仅仅依靠课堂,很难学到精髓。因而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情况,为学生选择不同的企业来进行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园林社会实践能力。目前,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可与一些园艺有限公司实行“2+1”联合办学模式,即2年在学院学习,1年在企业参与生产和科研,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够为学校、国家的园林事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正处于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线教育工作者应与学校相联系,通过创设校内园林实践培训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面落实校外岗前培训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