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周晓欢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红船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精辟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高校要聚焦立德树人这一使命,发挥“红船精神”的育人功能,把“红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之中。
红船是指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上召开中共一大、承载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13名代表所乘的与烟雨楼相对的一艘船体呈棕红色的游船,就是在这条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艘船是红色的摇篮——中共一大纪念船,中国革命的航船,从这里扬帆起航。“红船精神”就是凝结在这条小船上的释放出耀眼光芒的精神力量。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第一次公开阐述“红船精神”。在文章中,将其内涵概括为三句话: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从这个源头上延展出来的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红船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在时代前列、奋力开拓崭新征程的政治追求,是激励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奋勇拼搏、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红船精神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红船上的一大代表均是知识分子,平均年龄28岁,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始就展现出了知识青年的特性,代表着先进青年的前进方向,对于培育新时代有理想、敢创新、乐奉献的青年学子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现实意义。
开拓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素质,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创新力决定民族的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发当代青年学生的创新活力,才能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回应时代呼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革命先驱们开拓创新的结果。我们党能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靠的就是富于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开拓创新事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
理想信念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价值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自觉追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坚定理想信念是红船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从1921年13人乘坐的嘉兴南湖小船,到2020年有着9000多万党员的时代巨轮,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党史、国情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量源泉,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一条红线,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社国、热爱人民,增强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职业观,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让饱含家国情怀的青春旗帜飘扬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