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名敏
(重庆万州长滩初级中学,重庆 404023)
引言: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应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探究性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是教师面对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学生学习非常积极,有的学生则是不愿意参与学习。初中物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若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情况不理想,也会对高中阶段学习产生影响[1]。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问题的平台,解决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物理教学中,灵活应用该方法,利用此解决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成长,使学生在学习获得自信,消除对物理学习的抵触心理。在合作学习中,为学生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内容时,与学生互动,为学生合作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学生:不知道。教师:那你们轻轻的摸着自己的喉咙,然后发出一声“啊”,这时你的手部有什么感觉。学生:有震动的感觉。教师:那你用手敲一下桌子,用另一只手放在这桌子上,感受敲桌子时候,桌子上声音发出来给你的感受。教师:声音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探究讨论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出现的?当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后,则是对学生随机分组,根据座位关系,前后座四个人为一组,进行探究。学生讨论几分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问题:同学们,讨论出结果了吗?学生:有结果了。这时让每个小组总结回答,有的小组认为声音出现的重要因素就是震动,当物体发生振动后,物体就会出现声音。有的学生则是认为两个物体的接触是产生声音的主要因素。由于学生讨论内容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学生发言后,教师不要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答案,以此满足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学习时间与讨论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示自己观点,以此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可以将物理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相关技能。
首先,因材施教。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不同,对物理学习情况也就不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时,应以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2]。例如,学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以下问题:1、什么是并联电路、串联电路?2、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分别有什么特点。3、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是否可以连接在同一电路图中?设计问题中,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探究学习,将与问题有关内容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不同问题的引导,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中,有效避免学生学习差异大的问题出现。
其次,突出学生课堂主人公地位。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主人公,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领路人。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习,教师不要给予学生太多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物体内能》时,教师将学习目标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探究。1、物体内能是什么?2、为什么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能量是如何转变的呢?3、热量与内能有什么关系?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将遇到问题记录下来,为课堂讨论奠定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有序学习,如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验证做功会影响内能变化的理论。通过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并在后续问题中灵活应用。
物理教学中,为学生创建实验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学习中存在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进行演示教学或者将实验内容以理论方式呈现出来。对于学生来讲,以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实验思维[3]。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描述内容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掌握理论知识。以《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为例,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实验器材与实验操作中应注意问题告知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描述内容,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指导,避免出现操作不当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累实践经验,掌握实验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一个全新的实验,以此实现物理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物理思维。
总而言之,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情景与问题导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加强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