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燕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引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历史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增加了许多难度。目前我国许多初中历史教材中引用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其内容多样,重点突出,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许多基础材料。初中历史与社会是连接历史与当前社会关系之间的一门学问,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历史教师开始借助史料来填充教材空缺,培养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以下便是几个教学与史料结合的具体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以史定论”,在学习历史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历史与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全面化发展。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用史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扩充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课本中引用的史料,以便在教学时能够为学生解决相关的历史问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用史料时要注意这些史料的难易程度,要切实考虑到初中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资料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在选择史料时,要“在精不在多”,切不可牵强附会、画蛇添足。而且教师在上课时没有必要在每一节内容中都引入大量的史料,不然很容易将历史平庸化。
例如在初中二年级《盛唐气象》一节的教学中,课本中正文资料甚少,学生难以从课本中的文字联想到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此时就需要教师结合史料,为学生营造盛唐时期的情境,通过课本中《曲辕犁示意图》和《简车模型》为学生介绍盛唐时期发达的社会现状,在帮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经济状况的同时增加其感性的认知,让学生进一步对我国盛唐时期的历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盛唐时期的诗词歌赋,通过诗人笔中对当时繁荣景象的描写,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信息化。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史料来扩充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课本内容有一个清晰地认知,随后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一些切合教材内容的视频资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进而提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效率。网上的教学视频、图片等能够补充课本中的不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要立足课本,合理应用网络视频,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虎门销烟》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事先在网上搜集并下载一些鸦片战争时期的纪录片,为学生还原虎门销烟时的壮阔景象。在学习“虎门销烟”时,学生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硝烟”就是将鸦片点燃,达到销毁的目的。但实际情况是,林则徐采用“盐卤加石灰”的方式将鸦片销毁,而并不是用火点燃。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为学生解释为什么销毁鸦片不可以直接用火点燃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从多方面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达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的。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课本内容和引用的史料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而将史料更好地应用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题时要充分思考,切身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提出具有适当难度并且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提问。
例如在《古代科技典范》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本内容与扩充的史料,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展现古代人的智慧,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当时中国的三大发明是如何传入其他国家的?”“马克思评述了中国的三大发明,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课本中的内容展开思考,结合当今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任何教学都少不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在每一个单元后边都标注了探究题目,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本后面的探究题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初中二年级《过年 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过年传统的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关于我国春节的相关资料,例如“春节的来由”“春节的习俗”等,并根据我国各个时期春节习俗的变化总结出社会的变革规律,学生在搜集好资料后可以带到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史论结合”的观念,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必须结合史料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多媒体设备还原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观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