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黎莉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1)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高校在探索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和扩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升,并且有效地发挥了专业教师的专业性和创造性。参考各大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意见稿,结合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结构特点,导师制容易造成权责不清晰,专业指导方向不明,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困难较多,具体实行起来难度较大。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强、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专业。在教学方面,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实习实践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脚步,紧跟施工技术、装饰材料等的发展。但由于受时间限制,不能兼顾工作与实践。而学生四年的知识架构从理论到实践,必须与市场良好接轨,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导师制”,基于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引导式教学的特点,以较好的校企合作为基础,强调互动教学、实战教学、将课堂教学与课余时间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操水平与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学生与项目导师通过师生双选,自主选择确立配对关系,进而参与到实操项目中。
(一)建立项目导师队伍。项目导师队伍的构成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效果,为了保证项目推进的衔接性,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组成导师队伍。校内导师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中选拔,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内专业学习的指导以及与校外导师的协调。校外导师从建立多年校企合作基地的企业中进行选择,这些企业需要具备资源充足、专业工种配套齐全、人员配备合理、距离学校较近的条件,以满足教学需要。项目导师队伍由五名教师组成,其中二名校内导师,三名校外导师。随着“项目导师制”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设计师加入到项目导师的队伍,截至目前形成了梯队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项目导师储备库。
(二)建立项目导师评价制度。项目导师的评价主要考核是否履行导师职责,以及指导效果等方面,并对导师进行定期检查。项目导师应以学生为本,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及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提供指导。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和给三个等级。
(三)建立专业培养四阶段模式。项目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过程,按照本科学制四年,将培养模式按四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导师解决新生学习适应性、学习目的性、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等问题。2016 年项目初始阶段,校内导师与学生配比为1:10,经过四年的发展,形成校内导师、优秀导师助理和新生的配比为1:5:20。通过多层次的培养,不仅使项目导师制运行平稳,也使学生消除了入校迷茫,了解了专业特性,为后期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二阶段为综合能力优秀的同学配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与学生的配比为1:1:5,选择模式为单向选择,由校内导师指派。此阶段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初期阶段,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体验专业知识的应用方式,以调整学习方法及思维模式,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养成较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阶段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专业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加项目导师带学生的覆盖面,实行双向互选制度,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10 名。实践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校内导师主要对学生进行科研及竞赛水平的培养,通过参赛及项目申报工作,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层次及创意思维能力;校外导师带学生进入实战项目,主要培养学生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第四阶段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项目实践,结合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完成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用能力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及综合能力素质。
(一)有助于提高师生的创新能力。在本科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有明确的指导方向,双方均有目标及责任,可以极大地激发的学习能动性,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为自主学习模式。由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设计作品是没有固有答案的,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可以双方共同提高设计水平及创意思维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项目导师”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导师的适配度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向,而导师在项目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特长及个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
通过四年的项目推动,我院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导师制”运行良好,并已形成“老带新”轮转。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了较好的专业学习氛围,毕业生就业率年均98%以上,专业从业率也提升至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