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春秋末期“周室大坏,诸侯恣行、制度遂坏”,不可避免地出现“礼崩乐坏”,“紫”夺“朱”的时代新风。再者雅乐的发展过程中一成不变抑制了情感的表现,过分强调理性和伦理道德,导致原有作品艺术感染力与生命活力丧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中人们日益更新的审美需求。同时清新活泼、充满人间真情的“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音并出”,强有力地冲击了雅乐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兴起和繁盛的民间乐舞,大量见载于《诗经》中,本文以《诗经》中描写舞蹈的代表性诗篇来浅析古舞特色。
《君子阳阳》是《诗经·王风》中的诗歌,主要用于描写青年男女在歌舞活动中寻求爱情的情形,原文如下: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译:舞师扬扬自得,左手握笙,右手招我奏由房,心里乐又爽。)
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译:舞师陶陶自乐,左手摇羽毛,右手招我舞由敖,快乐真不少。)
男子左手执簧管,一边吹奏,一边舞蹈,邀姑娘一起舞蹈,舞兴正浓时,手执羽毛挥舞,这即为商代甲骨文和岩画中所记载的“奏舞”和“羽舞”形式,与《邶风·简兮》中舞师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相似,祭祀功能在发展流传中转变为自娱娱人。
《宛丘》是《诗经·陈风》中的诗歌,主要抒发男女爱恋之情和无法得到对方的失望情绪,原文如下: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译:你舞姿回旋荡漾,舞动在宛丘上。我爱恋你,却不敢奢望得到。)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译:敲得鼓儿咚咚响,舞动在宛丘的平地。无论冬与夏,洁白鹭羽手中扬。)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译:敲得瓦缶当当响,舞动在宛丘大道上。无论冬与夏,鹭羽饰物戴头上。)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巫女舞者的爱慕之情,共三章,每章四句。开篇两句被抹上了诗人单相思的幽怨,与诗人不能自拔的爱慕之情。
《简兮》是《诗经·邶风》中的诗歌,用以赞美舞师,倾诉对舞师的慕悦之情,原文如下: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译:鼓声喧天,万舞开场。红日当空,领队在前头。)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译:舞师英武,公庭起舞。力大如虎,缰绳似丝带。)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译:左手奏龠,右手挥羽。脸如赭石,公侯忙赐酒。)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译:高山有树,低田有苓,心里思念谁?西周舞师。那英俊男儿,从西方而来。)
清代牛运震在《诗志》中评此诗:“细眉淡远之笔作结,神韵绝佳。”全诗共四章,首章描绘了卫国宫廷举行大型歌舞活动中壮观的舞蹈场面。第二章写舞师“武舞”时的雄壮勇猛,突出“万舞”动作刚劲有力的特点,第三章写“文舞”时的雍容优雅、风度翩翩。第四章是表现了女性被舞师翩翩舞姿所吸引,倾诉了她对舞师的深切慕悦。
《东门之枌》是《诗经·陈风》中的诗歌,主要描写陈国男女在歌舞聚会中的恋爱故事,原文如下: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译:东门有白榆,宛丘有柞树,子仲家的姑娘,树下来跳舞。)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译:选了好时间,南方平原上,麻也不用搓,市上来舞一场。)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译:大好日子去得快,要寻欢乐多多来,我看你好像荆葵花,你送我一大把花椒。)
朱熹《诗集传》曰:“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可知这是陈国当时社会风俗的一种,春天在陈国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的郊野,一群美丽的人儿醉心舞蹈,连麻都不绩了,以曼妙的舞姿吸引着对方多情的目光。
综上所述,根据《诗经》中大量记载的民间乐舞的情态,可以判断当时的舞容,譬如手执何器具、风格特点等,对复原古代乐舞有积极作用。同时当时被视为“非正典”俗乐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男女情爱,也正是由于人类繁衍、再生产的需要,“情爱”才成为民间歌舞艺术“永恒主题”,现存的各民族民间舞歌,仍然有大量表现情爱的,如彝族“跳月”、白族“绕山林”、佤族“打歌”等都是在节日中表现青年男女自由择婚、婚配的,与《诗经》所描写的民俗歌舞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