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处理与解决学生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时,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定位尚不明确,难以对管理工作产生应用价值。因此,要想对“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完整构建,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高校管理机制,还要从学生自主意识、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入手,做到高校管理工作的优化升级,并最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到实处。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时期下,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入了全新的版本。在信息化时代,高校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实现途径。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以人文本”核心概念,并对其具体落实进展情况进行观察,并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优质服务。
众所周知,“以人为本”是长期以来国家与社会主要推行的理念。其实在很早以前,该理念就已经在各个领域内,广泛流行。当然,“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根上凸显了社会与物质发展的科学性,深刻回答了一系列的社会与发展问题,并最终表明“人”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与主导者,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该理论主要系统地阐述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将人视为主导者,真正做到对其地位的高度认可以及尊重,以此来进一步激活人的创造力,并继而发挥超乎常规的社会价值。要把实现人的发展与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而不单单是以此为具体的实现方式。
现如今,在历史转型的大环境下,现代高校管理制度也在实现不断地优化。伴随着逐渐趋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现状,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高校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上进心和自我意识,更加希望展现自己,并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同,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信心。但是碍于市场环境、规则、固化观念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加之一些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大学课程存在核心价值观表达不充分、不全面等弊端,从而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相关价值观理念的缺失。
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放到其应有的位置,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尤其是高校教育环节,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高校教师并未形成先进的授课观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发展,致使高校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模式,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低版本层次。
实际上,学生管理工作与相应的学生服务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两大板块。而在此之前,高校的教育模式普遍以教师为主要核心,对学生的严格约束是其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过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在高校管理机制中,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尚未得到有效开展。“以人为本”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竭尽所能地使其主观主动性与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并转化为实际效果,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此之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常规教学过程,过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建设,对学生的要求只要达标即可。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抑制了学生更多层面的诉求,其个性化建设难以伸展。基于此,构建并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阳光校园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个性化建设,将在不同方面支撑学生的职业发展,使教育模式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对高校学生管理,师生融洽关系的构建大有益处。除此之外,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理应尊重且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鼓励学生走适合自己的路,而不能只从单方面评价学生,局限其发展。最后,教师要提高其洞察能力,不仅要在学习上给予指导,还要努力抓住学生的现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最终通过学生个性化的延伸,推动其长远发展。
将单纯的传统授课型管理模式向交互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充分结合高校学生在新时期下的现实需求,将管理与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适应其管理工作的转型与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打造特有的服务方案,深化师生间的交互,并最终确保高校管理机制的完善。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要不断通过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在教学模式中学生个性化、人性化的建设,解决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最终达到进一步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