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艺术一直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不可替代的积极因素。人们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息息相关。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个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还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同时艺术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艺术品的需求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在之前艺术是只存在于博物馆的高强壁垒之中的,普通大众也无法跨越无形的艺术创作空间去理解创作者的艺术灵感与创作激情并与之交流,更没有哪一种艺术方式能够给予观众欣赏作品的同时拥有介入创作的机会。而艺术教育可同时涵盖音乐、文学、绘画、电影等诸多艺术形式的内容,当今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紧密联系,在这种创造过程中如何促成用户与设计者的交流使艺术能够真正面向并服务于普通大众?这便是艺术教育普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否从属于大众文化语境,其自身是否是大众文化营垒中的一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流,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悄然降生,迅速成长。至20世纪末,中国社会呈现多元文化共存的状态。伴随着大众日渐衣食无忧、日渐拥有了休闲的物质与时间,因而日渐增长着对艺术消费的欲望,伴随着更加成熟的文化产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艺术消费”悄然地从西方世界渡过大洋,闯入中国都市大众的生活,满足着中国都市大众在私人闲暇时间所乐于享用和消费的文化需求。这表明:物质性的现代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经验世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因素的空间,提高了都市大众对日常经验世界的审美和文化维度。都市大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纯粹的物质享受更迫切需求用艺术和审美来丰富自己的审美直觉和感受能力,并在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艺术和审美的存在,从中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觉和审美体验。这样,艺术教育的普及便成为了某种转变的中介,为经验世界的生活主体打开了民主化的艺术和美学空间。人们不仅可以从对艺术产品的想像中去寻求艺术和审美的意义和体验,甚至可以深入到对艺术创作专业领域的研究中,去感知艺术和审美的影响,提高人们从现实的生存环境中阅读艺术的形式结构、审美的文化语言并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于是,都市大众也便在当代生活中逐渐地、悄然地向着艺术教育普及化的市场慢慢接近和靠拢。目前,艺术教育普及实践环节,还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主观臆断等不切实际的训练方式。唯有从过程、细节入手,针对不同受众的实际能力因材施教,进行个别指导,才能确保普及之路不走形式,不走过场。艺术教育要鼓励学员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走向实践锻炼,积极促成成果转化,推动学员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锻炼、自主创新。比如,鼓励建立各种兴趣小组,积极展示各自的艺术作品,在与同好的切磋中汲取动力。另外,以赛促练、以赛创新,也能弥补实践机会少、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条件不足等问题。总之,以用促学,学以致用,让艺术教育不再只是简单的理论普及,促进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艺术教育要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艺术教育只有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高瞻远瞩,为大众的终身文化普及发展服务,才能促进其受到更高的重视,确保实践教学转化质量。如此,艺术基于普及才有出路,艺术成果才有价值。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成果转化,充分体现了实践教育之路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例如近年来文创产品市场的繁荣都或多或少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推广。不断优化实践方式,保证文化普及质量,广泛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激励并发挥专业从业人员的积极参与以及产业界支持,使更多参与者的艺术实践能力得到不断加强,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也正是社会进步人民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